正文

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的“当代毕升”(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人物索引】

王选(1937—2006),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九三学社副主席,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1958~1959年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1959~1978年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78~1995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选择北大冷门专业

王选出生在上海衡山路964弄15号的一幢二层小楼里,当时,王家已经有了四个孩子,母亲周邈清对父亲王守其说:“这个孩子我不想要了。”可是在父亲的坚持下,王选还是降生了。王选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型,父亲毕业于南洋公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当了一辈子的会计,父亲的言传身教,被幼年王选看在眼里,不自觉地受到影响。

1954年,王选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学系。中国从那年开始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制,该级生源之好在数学系历史上空前绝后,后来共出了6名院士。现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张恭庆院士与王选在中学和大学都是同学。在他的印象中,王选的成绩非常优秀:“他在各方面都对自己要求很高,从小就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他选择专业方向,也是从国家需要考虑的,而不是个人,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大二下学期分专业,那时数学被看成是科学王冠上的明珠。学习好的同学基本上都选择了数学,王选却出人意料地挑中了当时大家都不甚了解的冷门专业—计算机。若干年后,王选称,这是因为他觉得计算机大有前途。对此,张恭庆的评价是:“我相信他有这样的眼光。”

年轻的老病号

1958年,为了响应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北大决定研制一台可以每秒进行1万次定点运算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按照研究者的计划,如果研制成功,“红旗机”的运算速度可以超越世界先进国家,位居前列。当时,王选任教于北大无线电系,自然成了逻辑设计的主力人员。王选经常连夜加班,曾经40个小时没合眼。可偏偏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省口粮,他每天晚上就着黄酱喝碗稀粥,即便全身浮肿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尽管如此,“红旗机”的设计还是“流产”了,疲劳过度的王选不明原因地低烧着,经检查,他的肺部有阴影,吃了各种药也不见好转,只得回上海家中休养。“同志们,永别了。”在火车站,王选的一句玩笑话让同事们潸然泪下。其实,王选的先天体质并不是很好,当年母亲怀他时,还曾经想去做流产。张恭庆院士回忆说:“王选看上去始终很瘦弱,脸色不好,中学时就那样,他有先天性哮喘。”

1968年年底,王选由于“偷听敌台广播”(学英语)被勒令返回北大上学习班。在此期间,他再次开始莫名其妙地出现低烧,只要一动就大口喘气,虚弱到连出门的力气都没有。此后的6年中,王选成了“劳保”户。他的邻居,法律系的金瑞林老师,就经常看见坐在北大佟府院子破木椅上晒太阳的王选捂着胸口剧烈地咳嗽。看着高高的枝头上挂着的几个孤零零的柿子,靠在椅子里的王选苦涩地想起同事们的安慰之语:你以后可以翻译些资料什么的。大家都觉得,他以后再也做不了研究工作了,但他真不甘心,满腹的知识和想法就晒太阳了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