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的“当代毕升”(2)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发明激光照排技术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排版技术一度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失衡的产业格局使中国人一直抬不起头来。1970年前后,美国报纸已全部采用电子排版,而中国仍然在拣铅字:拣字员端着拣字盘,在几平方米的拣字房里走来走去,平均一天要走几十里;拼版后还要把这些版捆在一起打样张,足足有几十斤重。大家都知道,铅对人的神经系统伤害极大,而且刷子和去污粉很难刷干净钻进指甲缝里的油墨。铅字印刷的痛苦深深地印在每个排版工人的心中,他们迫切希望有一种技术能替代这种原始的劳作。《澳门日报》的排版工人抱怨道:“不是我们不愿用铅字,而是我们在澳门已经雇不到愿意去拣铅字的工人。”这时,卧病多年的王选猛然意识到,如果这一切都能用计算机操作,结果将大不一样!

1974年8月,国家为了解决汉字的计算机输入/输出问题,设立了一个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这个工程包括三个子项目:汉字通信系统、汉字信息检索、汉字照排系统。其中,汉字照排是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的光学、机械技术,进行汉字的输入、编辑、输出、印刷等操作。良好的数学背景让王选很自然地想起信息压缩的办法,即以一种特征来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具体办法是用线段(笔画)来描述字形。这种矢量算法是一种根本性的进步,不仅解决了信息量的问题,而且在字形放大时不会出现毛边。

然而,当王选满怀希望地把自己的方案提交到“748工程”报告论证会上时,却被大多数人斥为“玩数学游戏”。在北大,尤其是理科,一直是以基础研究为重点,应用研究很少。王选想搞印刷,显然与向来阳春白雪的北大学术正途格格不入。“王选想搞第四代,我还想搞第八代呢!”“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面对旁人的非议,王选充耳不闻,别人不相信,他就自己动手,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从1975年到1993年,王选几乎没有一个节假日,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终于,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改变了中国落后的格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选择的不是追赶,而是直接超越。最终,国外的排版系统全部被赶出中国市场。

北大教授变身“推销者”

在王选的“照排系统”横扫中国时,方正这家起步于中关村的电脑公司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家极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而王选也由一个北大教授,变身为方正的“企业管理者”,两个大相径庭的角色,要求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格和素质,王选清楚地知道,自己必须接受更加严峻的考验。

1982年,一位领导告诉王选,很多部门担心激光照排系统的原理性样机不能继续改进并投入使用,因为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都只是为了献礼、评奖、评职称,王选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仅仅为了报专利、评职称,目的早就达到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想让中国甩掉铅字。”在北大,像王选这样根据市场需求来确立自己研究方向的人,真是少之又少。“他对我们的要求是‘顶天立地’,技术要一流,同时做出来的东西要实用。”王选的学生、现方正研究院院长及CTO肖建国回忆道,王选确定科研课题前,都会先花大量时间考虑:这个技术演化下去会成为什么样的产品,在市场上会有什么反应;或是现在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我们的技术能不能演化过去,从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进行双向思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