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俞平伯:“不敢掠人之美”的一代红学宗师(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人物索引】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日本考察教育。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

兼讲诗词,循循善诱

俞平伯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1915年,18岁的俞平伯凭借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考入了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当时,新文学运动刚刚兴起,俞平伯积极投身其中,不仅提倡新诗,创作新诗,还对白话新诗的理论建设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他创作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刊登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这不仅是他新诗创作的起步,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新诗作品之一。1918年,他与北京大学同学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集合好友,筹备成立新潮社,并被推选为新潮社干事部书记。

1919年,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俞平伯加入该团,以第四讲演所讲演员的身份,作了题为《打破空想》的讲演。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参加北大学生会新闻组。在学生罢课的同时,他偕友访商会会长,要求罢市,并在街头散发传单。同年,他从北大毕业,并于年内移家至朝阳门内老君堂79号,院有大槐树,因名书斋为“古槐书屋”。

1924年2月初,俞平伯辞去上海大学教职回杭州。以后曾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等高等院校任教。1925年8月,俞平伯荐朱自清去清华学校大学部国文系任教,自己应燕京大学教聘。至1928年10月,他去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任讲师,遂辞燕京大学教职,次年起兼北京大学课程凡三年。1930年10月,俞平伯移家居清华园南院7号,名室为“秋荔亭”。后来,他写有《秋荔亭记》一文。

1931年,俞平伯任教于清华大学,同时在北大兼课,讲诗词。当时,北大的很多学者都在尝试写新诗,俞平伯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还印过《冬夜》的新诗集,可是他仍旧给学生们讲旧诗词。他对学生们说,写新诗摸索了很久,觉得此路难通,所以改写旧诗。其实,俞平伯所谓的难通,不是指内容的意境,而是形式的格调。

俞平伯身材不高,眼睛近视,头又方又大,衣着松散,丝毫不像一个笔挺儒雅的教授。但他的课却讲得极好,不是字典式的释义,而是结合自己的体会,深入浅出,巧思联翩,见人之所未见。俞平伯教导学生,诗境只能心心相印,不能用冗长而不关痛痒的话去赏析。有一次,俞平伯给学生们讲起自己最喜爱的《红楼梦》,并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去找他,一起研究。

俞平伯在课堂讲课很有个性,对弟子总是“循循然善诱人”。据中文系学生丁玲回忆:“俞平伯先生每次上课,全神贯注于他的讲解,他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口沫四溅,在深度的近视眼镜里,极有情致地左右环顾。他的确沉醉在那些‘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既深情又蕴蓄的词句之中。他的神情并不使人生厌,而是感染人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