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琉球1875(1)

日本的面孔 作者:刘晓峰


130年前,亦即公元1875年,日本明治政府派遣松田道之赴琉球,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

松田道之带来的日本明治政府的命令包括:使用日本年号,废止琉球对清朝朝贡和庆贺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惯例,同时也废除琉球国王更迭之际接受清朝册封的惯例,以及琉球今后与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分,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由日本领事馆管辖等。日本政府还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兴建之法。一句话,就是在把琉球纳入日本版图后,强制琉球和中国断绝关系。

松田道之是明治政府的内务大丞。派遣他到琉球,是因为此时明治政府已经将琉球划归内务府管理。

1875年的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关于琉球的建议。1874年在北京签订完《北京专条》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后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过与清国之谈判,彼承认我征藩地为义举,并出银两抚恤受害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仍难说两国分界业已判然”,为将来计,期望明治政府借机断绝琉球“与中国之关系,在那霸设置镇台分营”。而更远一点说,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完成了新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后,第二年即宣布废除琉球王国,设置琉球藩,改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发展到1875年,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可以说是日本政府吞并琉球这一既定国策的一个必然环节。

琉球王国被迫停止了对大清国的朝贡。

1876年,记载琉球王国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的编撰也被迫停止。

从1372年开始加入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式册封体制算起,长达五百多年的中国与琉球王国的藩属朝贡关系走向了结束。

近代东亚的政治秩序,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再编和组合。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仁风……

这是琉球“万国津梁钟”上的一段铭文。保存在日本冲绳县立博物馆的“万国津梁钟”铸造于1458年,据说原本是悬挂在琉球王国首里城正殿门前的。琉球群岛南连台湾,东北与日本九州相望,呈弓形分布于东海海域。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的十四世纪,琉球商船已经冒波涛之险来往东亚各地。早在1372年,琉球已经成为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中的正式成员。1429年,尚巴志统一琉球后,琉球商船更成为活跃于东亚海域的“万国津梁”。比较一下《明史》记载的亚洲诸国朝贡次数,日本19次,朝鲜30次,爪洼37次,安南89次,而琉球一国即171次,几乎近于各国的总和。除了对明的朝贡贸易,琉球还开展与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间的中继贸易,琉球船出没于中国福州、朝鲜釜山以及泰国、越南、马六甲、苏门答腊、爪洼各国港口,贩卖香料、象牙、丝织品、瓷器、刀剑。《历代宝案》所载驰往东南亚的贸易船有104艘之多,其中泰国最多,有58艘。

“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很说明琉球人当年的境界和抱负。在15世纪上半叶已经开始的琉球船队贸易活动,足以使当时的琉球人自豪地自称为万国之津梁。正因如此,当葡萄牙势力伸展到马六甲,琉球人的存在立即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佩雷斯《东方诸国记》曾经这样描述琉球人:“正如我们(欧洲)列国谈论米兰那样,中国人和其他所有国家的人都谈论琉球人。他们为人正直,不贩卖奴隶,即便用全世界来交换也不肯出卖自己的同胞,他们宁死也不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