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扶桑故事汉辞章(2)

日本的面孔 作者:刘晓峰


日本的历史,如果没有汉文会怎么样?没有汉文,就没有了日莲的《立正救国论》,就没有了《太平记》中的君臣应和,就没有了后花园天皇对足利义政的劝诫,大盐平八郎的心胸气节,也就少了一个观照角度。

没有了汉文,日本历史就会失去很多闪光的时间和空间。

《汉文的修养》是加藤彻继《汉文力》之后写出的第二部关于汉文的著作。这两部著作有一个共通的方向,就是反思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日本产生的重大影响。

这里不妨回溯一段关于汉字的插曲。我曾在《汉字背后的东亚史》中讲述过明治以后汉字在日本的坎坷经历。实际上汉字在日本,早在江户时代就面临过一场挑战。江户时代,日本的国学开始兴盛。日本从中国引进汉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这一事实一直令主张“日本本位”的国学家们头疼不已。很多日本人头脑中有在语言上和中国一较短长的念头。具有“国粹主义”思想倾向的日本国学研究者们为此设想种种办法。办法之一,是设法把日本出现文字的时代提前。江户时代著名神道学者平田笃胤即主张汉字传入之前,日本已经有自己的文字。此后这种神话时代的日本“文字”,还真的被不断“发现”,这就是“神代文字”。神代文字有出云系统、丰国系统等好多种体系。不论从文字种类还是从上古发音角度来研究,这些伪造的古文字都存在明显的漏洞,所以早在明治时期,这种作伪就受到站在客观实证立场上的狩野亨吉等学者严肃的批判。尽管如此,今天到日本的网络上索引一下,认为神代文字是“历史”的,依旧大有人在。

但另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更有一些日本人发现,汉字有比假名更优越的地方。他们主张从小大量学习汉字,认为这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大有好处,特别在今天日本语面临外来语强烈冲击这一现实下,教育孩子早学汉字已经与保卫“纯洁的日本语”挂上了钩。现任日本汉字振兴协会理事长土屋秀宇认为:如果把地球比喻为一个盛开很多美丽花朵的花园,日本语就是其中最美的花朵之一朵。因为汉字和假名掺杂的日本语,具有“世界上其他语言无法类比的丰富的表现力”。

所谓珍异之器,必有夺目之光。间杂汉字和假名的日本语既然这么好,那么其中的汉字就一定有过人之处。这方面,善于琢磨事情的日本人还真发现了许多门道。早在50年前,日本人已经通过脑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汉字最好的时期是幼儿时期。人的记忆能力启动于0-3岁,到7-8岁达到最高峰。0-3岁的儿童教育是机械式记忆,具有把事物整体全部加以记忆的能力,只要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复杂一些的东西也能简单地被记住。汉字看似复杂,但字形区别方便,因为象形,对视觉影响大。有时儿童读汉字如读绘画,所以对儿童来说,无意义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远不如汉字容易记忆。人依靠语言理解和思考,语言丰富的孩子智力成长快,情绪稳定,利于感情和情操的培养。所以,通过学习汉字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儿童的意志力、思考能力、想象力,能够唤起儿童的学习欲望,并对于儿童的心灵教育有显著效果。在这派学者看来,“汉字力”丰富与否,是决定一个孩子今后能否成长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在汉字的教学方面,已故著名教育学家石井勋发明的汉字教学法更是别有特色。比如,他提倡通过耳朵进行汉字教育。因为脑神经学研究证明,大多数人的知识是使用眼睛吸收的。实验表明,两者的比例基本上是源于视觉者83%,源于听觉占11%,其他6%。利用听觉学习的可能性远没有完全开发出来。他还主张,对孩子来说,读和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对于幼儿,写比读要难得多。所以,他设定的汉字教学法,是读写分离的方法,首先教会孩子如何读,如何理解。在他的指导下,很多3-4岁的孩子,具备了7-9岁孩子的阅读能力。

从伪造神代文字来排除汉字,到主张从小就教汉字,到发明独自的汉字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识到,汉字汉文已经化入日本人的血液之中,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的汉字之缘,可谓来日方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