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学生的浪漫曲(1)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 作者:龚祥瑞


1四明中学话旧

宁波“四明中学”,创始于1880年前后,校名为“浸会中学”,校长为美国人威耳科克斯(Wilcox)。1924年我入学的那一年始称“四明中学”。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改由华人樊正康任校长,以后又有王实铭、徐询刍等相继主持校政。1935年与英国循道公会办的“斐迪中学”合并,改名“浙东中学”,由寿子鲍任校长。抗战胜利后,由俞国桢继任。

1992年,当我还乡走访母校的时候,校园已成为一片废墟。原有的西首前后两栋楼房,东首靠溪桥旁的一栋小楼,楼前的两株桂花树,以及院内零落散布的图书室、办公室(几间小平房)和沿江的厨房和食堂、校门外小楼下的礼堂、楼上的宿舍,全都不存在了。到了1993年,连溪桥也已荡然无存,沿途的永耀公司、张氏祠堂等民房全被一扫而光。昔日北郊路的终点处现今在姚江上建起了一座大水闸和供儿童们游乐的一所动物园。看到这么大的变化,蓦然回首,我失落了的往日尽在眼底的一群群莘莘学子、一张张灵秀喜人的面孔又呈现出来。

我的同班同学,年届八十多岁的吴元章大夫强于记忆,他于1993年7月14日在中山饭店和我重晤时,一口气向我背诵了当年(1924年)的班歌。难得有这样好的记忆,消弭了我一时衍生的空虚。

“读书问如何?做功课,少年乐事多!

读书问如何?为救国,志气壮山河!

四明之峰与天摩,甬江之水长流波;

山清水又秀,吾同级,弟弟啊哥哥,好景莫闲过!

齐努力,学问切还磋,兜将今古入胸梦。

千锤百炼金刚体,时把怀中宝剑磨。

读书问如何?求功夫,好去杀倭奴。”

这首班歌为国文教师吴一峰先生所作,反映了当年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读书为了救国的雄心,抒发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继承前圣后贤之学,要将好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的青年铸成爱国志士的心意,引发了我无边无际的遐想、无穷无尽的伤感。

1923年夏天开学了,我一脚踏进校门,就接到一张要为学校起个新校名的白纸条,上面写着:“浸礼会的宁波浸会中学与循道公会的斐迪中学合并之后需要改名,请把你的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我信笔写上“宁波第五中学”六个字。我觉得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办的学校一律应该排成序列。当时宁波已有“第四中学”,依我幼稚的逻辑,“浸会中学”当为“第五中学”无疑了。殊不知,第四中学是浙江省公立中学,而浸会中学则是美国教会私立学校,这种公私不分的稚见拙识难免贻笑大方。其他人,特别是老师们,自然不会闹这类笑话。现在推敲这种笑话不失有趣。这或许是少年对天下一统的传统观念的向往,甚或可以是对即将面临的未来社会“公私界限不能绝然分清的时代精神”的预感或心灵启示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