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不惯说明你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3)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看不惯 作者:聂凌风


 

事实究竟怎样,或许只有当事人能说清,然而人们对于流行事物的不同态度,很值得玩味。事实上,流行并没有对错,你喜欢就支持,不喜欢就不参与,如此就好,根本没必要对那些呼应流行的人厌恶和憎恨。

流行,就像是一阵风一样,不会动摇社会秩序,也不会撼动主流思想。

对于80后来说,崔健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尖兵,流行的符号,满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豪情。崔健穿着泛白的黄军装,卷起一条裤腿,迷茫地微笑,口齿不清地吼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送走了崔健,迎来了张楚和窦唯。1994年12月17日,史称“魔岩三杰”的窦唯、张楚、何勇,加上唐朝乐队,一起在香港的红磡体育馆演出。现场坐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和近万名香港观众,在此之前,他们很少有机会目睹来自北京的新音乐风采。不负众望,这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演唱会,几乎全程陷入疯狂的状态:观众的双手拍红了,喉咙吼哑了,连见惯演出场面的媒体和保安也陷入了激动的情绪中。“在香港,几年来几乎没有一场演唱会像这样疯狂”,这是所有媒体对这场演唱会的评价。

然而,几年过去,张楚死了,何勇疯了,窦唯成仙了,我们又迎来了郑钧和许巍……铁打的流行,我们都是流水的过客。与其与这样的流行较真,不如抱着包容心去欣赏,这样你才不会错过每一道美丽的风景。

另外,流行是一种平民的狂欢,门槛很低,谁想参与皆可试试。有人批评于丹对中国经典文学的解读约等于麦当劳的汉堡包,于丹坦然地反击:中国没有大饼的时候可以用汉堡包暂且充饥。

对于流行的东西,不必较真,尽可当作一个压力宣泄的渠道或者找乐子的途径。仿照赵丽华的梨花体,门槛多低,你行我也可以;模仿后舍男孩的搞怪表情,多么容易,你行我也差不多。比如咆哮体“有木有”,三个字搞定一切,多么得轻而易举!

细究起来,那些对所有的流行都深恶痛绝的人,可能已经快要被时代所淘汰了。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不得不承认,年轻人在推动着流行。10年前,80后是流行的中坚力量;现如今,流行的引领者已经变成了90后。时代在发展,年轻的一代必然比上一代更具有创新精神、叛逆精神,而这些无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能不能跟上流行趋势,直接证明了这个人的心态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对流行事物积极参与甚至主动制造流行,这样的人无疑走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属于引领者;对流行事物能宽容接受但不参与,这样的人也仍然在跟着时代走,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而对所有流行都深恶痛绝并坚决排斥,这样的人只能被时代所落下,最后只能接受被淘汰的命运。

80后不能接受90后,为什么呢?正如当年70后看不惯80后一样,因为80后已经老了,已经OUT了,是“奥特曼”了。尽管他们在事业上、社会地位上起到的是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在流行趋势上,他们已经落伍了,而且会越来越落伍,最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年纪的增大、阅历的增多、生活的磨砺,越来越OUT,最终与父辈一样,“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这是每一代人不得不走的路,唯一可以延长你“流行力”的,只有对流行事物的支持、参与、包容。越排斥,越落后。

还有一些人,他们看不惯流行事物,不是因为OUT,而是想要标榜自己。

标榜,出自《世说新语·品藻》,“当时标榜,为乐广之俪”,意为夸耀、吹嘘。有些人愿意用贬低一种东西来炫耀自己与众不同。而对流行事物的打压,无疑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特立独行。

这种标榜自己的人通常是85后、90后,他们从学校走出步入社会,不得不脱离家庭,终结“小皇帝”的尊贵,所以昔日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当他们想要重新找回自己的优越感时,显然抨击流行,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是一件成本非常低廉而且效果十分卓著的事情。

对所有的流行都深恶痛绝的人往往包容心不足。可以说,恨流行很大的原因是包容心不足之下的意难平,看到不符合自己口味的人和事情,不是吃醋就是骂街。既不满足于现状,又爱对现实发牢骚,却又欠缺开放性的思维。就好像是你爱吃辣椒,只要他不吃便是天大的罪过一样。这样的心胸狭窄,又能看得惯什么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