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不惯说明你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4)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看不惯 作者:聂凌风


 

心理师提示:

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所以流行的事物变幻的很快,今天还是连身衣,明天又流行紧身裤。我们也说不清哪一天流行的风向标会变,哪天的流行风潮又会转回来。看不明白吗?也无需你明白,做个看客就好。遇到你喜欢的流行就支持支持,遇到不喜欢的就当是看戏了,又何必破口大骂,搞得自己他人都不开心呢?

愤青,只因为你是落败的皇帝

搭上了超女快车一路走红的何洁,也算是一颗初绽光芒的新星,但她的一句“后悔是亚洲人”,给她惹出了大麻烦。2008年3月15日,当她回到自己的家乡成都,为新专辑签售时,现场居然惊现一条一米多长的菜花蛇。虽然蛇头被透明胶带封口,但满地乱爬的长蛇仍然吓得歌迷连声尖叫。

蛇身上还有一封抗议信,“何洁不好!你说自己不是亚洲人,你咋不说你不是中国人?你丢脸丢到国外去了”,“你只顾自己炒作,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亚洲天后”,“如果再这样下去,还会有老鼠和虫子等着你”。

跟何洁同时扬名立万的李宇春,面对的伤害较之何洁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李宇春的中性化外表,所以,诸如“春哥”、“信春哥得永生”、“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等等的评价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这些评价对于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年轻女孩,无疑非常具有杀伤力。

网民何以如此残酷?不由想起鲁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如果你问“孱头们”为何对何洁、李宇春们义愤填膺,答案只是看不惯。因为看不惯他们年轻走红,所以我们愤怒。

说起愤怒,不由得想到了“愤青”一词。“愤青”,顾名思义愤怒的青年,不仅要愤怒,而且年纪要轻。当一个中年人义愤填膺的时候,你是不会想到他是愤青的。

愤青,本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了一种批判精神、质疑精神,是对主流社会的反思和警醒,对未来的忧虑以及道义良心上的正义主张。愤青的愤怒,代表着一种精神状态。他们有理想、有热情,他们渴望用自己的青春谱写未来崭新的生活,但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他们压抑,他们无奈,所以他们愤怒。但愤怒之后他们不气馁、不彷徨,仍然勇敢地行进在追梦的路上。

然而,现时代,愤青早已与“非正统”、“叛逆”、“鲁莽”同义。现在的愤青是指,受过所谓“高等教育”,看了点书,读了点报,有点自己的思想,对现实稍微有点认识,于是便动用键盘暴力,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合理、不正义之事狂轰滥炸。但是他们认为的“不合理、不正义”之事又是什么呢?又是基于怎样的价值观认为这些事是“不合理、不正义”的呢?他们的主张和所谓的惩罚又是否是合理、正义的呢?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暂且不论上面的问题,我们来剖析一下愤青的人群构成。有专家指出,现时代的愤青多来源于“落败的皇帝”。

“小皇帝”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后而产生。这期间出生的一代人,恰恰就是“当代愤青”产生最多的年龄。所以要想揭秘愤青的由来,必须要先说“小皇帝”的问题。

作为“小皇帝”的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尤为关注,但是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却缺乏培养和重视,很多错误的教养观念导致“小皇帝”的不良性格和行为的形成。很多“小皇帝”们自“登基”之日开始,便娇生惯养,心灵脆弱,家长的溺爱和过分的保护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优越感,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为他而存在的。正是因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性格,逐渐养成了他们盲目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征,缺乏待人处事的宽容和智慧。同时因为周围的人都围绕他而转动,所以他们自私自利,不善于包容以及同别人协作。在他们的行为字典中,宽容、尊重、助人为乐全部是边缘化的词汇。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脱离了家庭的“小皇帝”们惶恐地发现,自己被“革”掉了王位,再也没有人对他们前呼后拥,再也没有人对他们俯首帖耳。他们从皇帝的宝座上被踢了下来,面对这种被抛弃的无奈和痛苦的处境,在这种如蹦极般的大起大落中,一些“小皇帝”逐渐滑落到另外一个极端,变得偏执妄想,他们开始固执、我行我素、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批评和指导看作是对他们的蔑视或作对。他们焦躁、愤怒、失去理智,逢人便发批评之语,逢事便露失望之情,最后整日将时间花在网络聚众打群架上,成为不折不扣的“愤青”。

正是因为皇帝们失去了宝座,生活开始“拧巴”,所以对人对己都格外的不宽容,他们往往对自我评价过高,自负且好妒忌,见不得别人好。比如说他们跟李宇春没有深仇大恨,却看不惯她的外表:长的就不男不女,凭什么她就红了!

他们表面上看好像很自大,实际上内里却是自卑的。他们用愤怒作为自己的盔甲,固执己见坚守皇族残存的尊严。所以他们对别人的言行正确与否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不服气,一律驳之。自己有理就讲理,没理也要狡三分,实在狡不出来就骂人——这也是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