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不惯说明你对这个世界无能为力(9)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看不惯 作者:聂凌风


 

牢骚和抱怨,是弱者的标签

在一系列网络红人中,凤姐是最具有娱乐精神的一位。

她因各种雷言囧语层出不穷、开出令人咋舌的高标准征婚条件,而一“炮”而红,引起各路媒体和广大网民的关注,被网友戏称为“宇宙无敌超级第一自信”。

她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三百年后三百年无人能及”。

她自嘲称:“青春就是拿来挥霍的,我现在正在挥霍青春。”

大家一边喷着口水说世风日下,却又不断地搜索着罗玉凤的雷人语录。

可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骨灰级笑料却得到了美国的青睐,很有可能去美国电视台做电视记者。

于是新一轮的口水战又开始了:“罗玉凤丢人丢到美国去了!”

“凤姐被CNN评价为最不要脸的中国人!”

……

凤姐的出名或许是你不能认同的,她靠牺牲自己的面子而获得机会这种做法可能也是不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但她就要走她的阳关道,你也还是走你的独木桥好了。

你对她的抨击,抱怨给她机会的美国电视台,这些都没用。强者都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制造机会,弱者才会躲在一隅牢骚抱怨。

凤姐以及诸多靠“旁门左道”一炮而红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强者。他们牺牲掉了一般人舍不得牺牲的东西,这种敢于从别人的口水中淌过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有的。他们想要成名,所以他们做出了牺牲,为自己创造了机会,如此而已。

你可以不认同,但结果毋庸置疑,他们是成功的。在面对一种用你不能做出的牺牲而换得的成果面前,还酸溜溜地抱怨,你不觉得这种抱怨很没有意义吗?就像你不愿意花十元钱买一棵青菜,但是别人愿意,你能抱怨菜主卖给这个人吗?

没错,只有弱者才发牢骚,只有弱者才看不惯。事实上,强和弱,主流和非主流,往往和他们的自信成正比。弱者往往表现出极端的自尊与敏感,将个人的具体行为,上升到神圣的高度。就像是鲁迅笔下的阿Q,听不得“癞疮疤“三个字,甚至有人提到“光”和“亮”,都不能容忍。在他眼里,只要涉及这两个词,便是讽刺自己的生癞的头。

强者则不然,他们不需要别人肯定自己,他们自己对自己是肯定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电视上竟然跟一群中学生讨论自己喜欢穿哪种颜色的内裤。这就是强者的心态:我才不会管你说什么呢。

同样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盛唐表现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拿来为我所用,把外来文化转化成自身发展的力量;而晚清政府则表现为极度的神经衰弱,用排斥抗拒来维护天朝的尊严。

对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人李白,唐玄宗能够宽容甚至欣赏;而对于“维民所止”的试题与“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清王朝却神经质地举起了屠刀。

国家如此,人也一样。只有弱者才会神经质地去抱怨。一个真正自信强大的人,从来不忌讳提到生老病死,更不会排斥吃药治一下小小的感冒。而弱者讳疾忌医,只会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病情。

然而,发牢骚的人越来越多,甚至网络上还出现了牢骚网、牢骚吧。似乎成了“说牢骚,道牢骚,如今处处有牢骚;你牢骚,我牢骚,天下谁人没牢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闹心;古人今人全球人,人人不满”。

何为牢骚?牢骚是麻醉药,可以让弱者减弱烦恼,释放压力,让情感得到宣泄和表达,维系心理的平衡。我们嘲笑阿Q的精神胜利法,那通过牢骚抱怨释放压力的方法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吗?

有人说,一个没有牢骚的人是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的人,一个没有牢骚的社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然而,面对不公不平,强者留下来,改变世界成就自己,而在旁边不断发牢骚的永远是弱者。

心理师提示:

牢骚和抱怨是人在客观上遭遇了挫折、失败时,主观地认为其原因不应该归咎到自身,进而产生的一种对外的、非直接的攻击性情绪。

工作中遇到了挫折、失败和不如意,发点牢骚,抱怨一下,可以减轻压力,让心情变得舒畅。但是,如果牢骚没完、抱怨没了,不仅对解决问题本身毫无意义,还会阻碍自己潜能的发挥,甚至形成抱怨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不如意的恶性循环,使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