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不惯朋友,你只能一个人用餐(9)

为什么我们什么都看不惯 作者:聂凌风


 

如何解决这种情况呢?第一,提高自身修养,不管在什么场合,一定要有群体观念,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影响到他人。第二,让周围欢乐的气氛冲淡自己的不良情绪。第三,看到他人脸色不悦时,要尽量回避一下,避免招惹正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之中的人,让自己染上坏情绪。

心理师提示: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看不惯传染给他人呢?第一,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减少自己的看不惯,克制自己的看不惯,学会以平常心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第二,不要让自己的看不惯感染和带动他人。心理医生指出,“看不惯”这种不良情绪比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它会涣散人们的积极性。

不懂感恩的人,永远都“看不惯”

2005年中央电视台评选出了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丛飞被列入榜单。

丛飞,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农村,从小爱好唱歌。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后,丛飞决定去南方发展,他睡桥洞、捡剩饭,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深圳有名的男歌手。他的歌声好,还能模仿领导人,很受群众欢迎,很快他的出场费达到万元,而且演出预约不断。

当年的几万元也是个不小的数字了,但丛飞的家却一贫如洗。他的妻子邢丹说,她已经很少和丈夫一起去过电影院了,而且身怀六甲的妻子经常为营养费和检查费上火。因为丛飞把钱都用在捐助失学儿童上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里,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

“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是:“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然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丛飞感动了中国,却没有能够感动接受他资助的人。

受助者小A,大学毕业前夕,一直与丛飞保持联系。丛飞一直通过电话对她进行辅导,并在她即将大学毕业时为她找了一份工作。但她对丛飞给她找的某学校音乐教师的岗位并不满意,一气之下再不与丛飞联络了。

记者与小A有过一次通话,下面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记者:“我只是想问一下你是否记得自己接受过丛飞的资助?” 

小A:“我是接受过他的资助,当然记得。当时丛飞同意帮助我也是出于一种自愿,他有他的想法,我从来没有强迫过他。” 

记者:“他资助你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小A:“至于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所图的。至于他图什么,我不说你也应该能猜到。”

记者:“我猜不到,你猜到了吗?” 

小A:“我没时间去猜别人的想法。但你作为一名记者今天来给我打电话,核实丛飞是否资助我读了大学,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的想法呢?” 

记者:“他胃出血了,医生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可他现在陷入了没钱治病的困境,你想没想过应该向他伸出援手?”

小A:“向他伸援手?怎么伸呢?给他治病?可我现在每月不过三四千元钱,还没这个能力。再说,他也从来没向我提过这个要求。” 

记者:“你无力帮助他,可也应该去看看他,让他知道你还没有忘记他呀。” 

小A:“我太忙了,没有时间。”

……

丛飞为了保证演出效果,经常演出前不吃饭,这使他有很严重的胃病,2003年终于胃出血住进了医院。但住进医院的丛飞还在为孩子的们的学费担心,并且把自己的摄像机抵押给朋友借了1000元应急。2005年5月,丛飞再一次住进了医院,此时他的胃病已经转化成胃癌,并且已经扩散了,生命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

然而,丛飞住院的一天,邢丹刚打开丛飞的手机,一个催款电话就打了进来:“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正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邢丹急忙解释:“丛飞病了,已经几个月不能演出了,现在暂时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等他身体好了一定想办法寄钱过去。”对方听罢,半信半疑地盘问起来:“他得的是什么病啊?” 邢丹告诉对方是胃的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对方听了,问:“那你问问他什么时候治好病出来挣钱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