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 开春喜说喜文化(2)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作者:马未都


观复学堂

1. 中国科举史上大约共产生了多少位状元?

A. 500人以上 B. 600人以上 C. 700人以上 D. 800人以上

马未都评:我们先不说总共有多少位状元,先来说说中国人传统的“四喜”,就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什么把这四项列为古代“四喜”呢?其中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久旱逢甘霖”。我们是一个农业国,一个以农耕民族为主的国家,种地要靠老天爷赐雨,如果干旱就会颗粒无收,所以“久旱逢甘霖”就成了“四喜”之首。

第二,“他乡遇故知”。我们今天在外地碰到朋友也没有古代时那么激动,因为今天信息的沟通使我们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不管对方走了多远,打一个电话问“在哪儿呢”,说“在美国呢”;问“干吗呢”,说“我这儿刚起,你那儿要睡了吧”——即使有时差也不产生隔阂和障碍。但是在古代,信息沟通是非常不便利的,沟通只有一个手段,就是信件。当一个人游走他乡的时候,信件也无法传递,所以人和人之间实在是没有办法沟通信息。两个人都在他乡的时候,突然意外地碰见,那种惊喜远远超过我们今天的这种感受。所以我们必须把自己移情到古代社会,才能感受到这种喜悦的心情。

“洞房花烛夜”就不用说了,结过婚的人都有过这种感受。不过说实在的,今天这感受也不够强烈,因为人们差不多都提前把事给办了,那“花烛夜”早就有了,所以现在这种感受也没那么强烈。

最后一个就是“金榜题名时”,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举。为什么它也被列入了“四喜”呢?这好像跟少数人有关,跟多数人无关,因为大多数人在古代社会没有读书的机会,读书的只是少数人,而读书人能够金榜题名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的。如果能达到顶级的题名,即到状元这一级,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难的。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末被废除,长达1 300年,这个制度源源不断地向各级政府输送人才。过去一个县官一定写一手好字,熟读“四书五经”,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所以“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世界封建社会史上最优良的一个制度。在这个制度中达到顶级就是考中状元。

历史上到底产生过多少位状元呢?1 300年的科举史上,大约平均两年出一个,那就是650人,确切统计是638人。在中国历史上,只有638人荣膺榜首,达到最高等级,取得“状元”桂冠。这里包括了恩科,所谓“恩科”就是皇上恩准加试一次,恩科考试的频率不是固定的几年一考,有时候三年,有时候一年一年连续考,有时候皇上做寿或有特殊的纪念日,也可以加试一场。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个状元叫王杰,就是扳倒和珅那个人,他就是通过恩科获得的状元。

答案:B. 600人以上

2. 有一种昆虫被人们赋予了美好的寓意,代表着吉祥,它是哪种昆虫?

A. 知了 B. 蝴蝶 C. 蜘蛛 D. 蟋蟀

马未都评:古籍上记载,蜘蛛本身就有一个称谓叫“子”,谐音“喜”,所以在大量的纹饰当中,有蜘蛛出现的时候就表示“喜”。这个记载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比如晋人葛洪曾在《西京杂记》里有过“喜”的记载,有两则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一个是“喜鹊叫,行人到”,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喜鹊一叫,老人一定会说“今儿有客人到了”。为什么呢?因为喜鹊叫是自身的报警。喜鹊的叫声非常大,葛洪的记载说得很清楚,喜鹊“噪”,叫得非常急。过去农村都是地旷人稀,从外面走过来一个人,一定是喜鹊居高临下先看见,所以它就发出预警,跟其他的喜鹊沟通。尤其是春天,在它孵化小喜鹊的时候,它就常常叫。第二则就是蜘蛛。为什么老说“喜从天降”呢?因为蜘蛛是吐丝的,它从天而降的时候都拉着一根丝,我见过从很高的树杈上一只喜蛛“呜”地就下来了。每回看到喜蛛的时候,我就特高兴。前些日子我到四川,去了一个露天的温泉,刚下水就看见一只非常大个儿的蜘蛛,我就说“哎呀,有大喜”。我还撩了点儿温水给那个蜘蛛,然后它就自个儿爬到树丛里去了。“喜从天降”在明清艺术品上尤其表现得多。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有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玻璃珐琅彩鼻烟壶,是竹节的,上面有一个蜘蛛。这个鼻烟壶当时造办处做了两个,清宫档案里写得很清楚,但另一个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没有找到,就这一个存于台北故宫。如果那件东西还存于世的话,那么谁找到了就是他天大的喜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