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怀孕篇(6)

怀孕-分娩-坐月子:育儿百科全书 作者:周忠蜀


影响准爸爸生育能力的药物

 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孕激素及丙酸睾丸酮等药物的应用,可抑制脑下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进而抑制睾丸的生精功能。

 直接抑制精子生成的药物

二氯二酰二胺类,这是一种杀虫药物,但它同时有抑制生精的作用。再如二硝基吡咯类、硝基呋喃类、抗癌用的烷化剂,以及从棉子中提取的棉酚等,都有强力抑制睾丸生精功能的作用。

 影响精子成熟的药物

抗雄激素化合物甲基氯地孕酮醋酸脂,以及氯代甘油类药物的应用,虽然对睾丸精子功能影响不大,但可使精子不能成熟而失去受精能力。

 影响射精的药物

治疗高血压的呱乙啶、甲硫达嗪等药物均可使服药者射精量减少,甚至不射精。有些药物可以抑制射精反射,使之延迟射精,例如安定、氯丙咪嗪等。

 外用药物

表面活性剂、有机金属化合物(醋酸苯汞等)以及弱酸等,有直接杀灭精子的作用。

准爸爸用药的注意事项

研究资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睾丸组织与流经睾丸的血液之间有一个防护层,医学上称为血睾屏障。这一屏障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睾丸。但是很多药物却能通过血睾屏障,并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精卵健康结合。

一是干扰精子的形成。如常见的一些免疫调节剂,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顺铂等药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可直接扰乱精子DNA的合成,包括使遗传物质成分改变、染色体异常和精子畸形。吗啡、氯丙嗪、红霉素、利福平、解热镇痛药、环丙沙星(人工抗菌素)、酮康唑(抗霉菌药)等,可通过干扰雄激素的合成而影响精子受精能力,使精子受损,是男性不孕症、妇女习惯性流产的一大致病因素。

二是这些药物通过血睾屏障进入睾丸,再随睾丸产生的精液通过性生活排入阴道,经阴道黏膜吸收后进入女子血液循环,增大低体重儿、畸形胎、围产期胎儿的死亡率。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也能进入精液,如灭滴灵(甲硝唑)、氨苄青霉素、苯丙胺、二苯基海因等,但现在的研究还不十分清楚它们对精子、受精卵以及胎儿有何影响。

因此,在怀孕前的2~3个月和怀孕期,准爸爸用药一定要小心,最好停用一切药物。

婚后忌立即怀孕

有的年轻夫妻结婚不久,妻子就怀孕了,这种做法通常不予提倡。

在结婚前后,夫妻双方都为婚事尽力操劳,休息不好、吃不好,精力消耗也很大,会觉得筋疲力尽。可想恢复双方的身体健康状况,确实需要在婚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实现。如果婚后不久,身体还未恢复时就怀孕,对胎儿生长的先天条件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因为从科学上看,夫妻的身体和精神状况会明显地影响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并影响到精子和卵子结合后的胚胎、胎儿。婚后急于怀孕对妇女本身也不利,操劳所造成的精力和身体不佳还未恢复,再很快怀孕,可谓雪上加霜,身体状况会更坏。

医学家及遗传学家认为,受孕以安逸愉快的生活条件为宜。受孕前应具备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保证夫妇双方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精神愉快,使情绪处于舒畅和轻松状态,并保证充分的营养、睡眠和休息。因此,新婚夫妇不宜急于怀孕。

旅途中忌怀孕

旅游结婚时,生活无规律、心情紧张,导致精神及身体疲劳、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精子和卵子质量。加上旅行中气候差别大,天气变化快,极易受凉感冒。另外,身体疲劳、人群混杂、污染源较多等因素,会诱发各种疾病,特别是风疹,是导致胎儿畸形的重要诱因。旅游中难免缺乏良好的洗漱、淋浴设备,这就不易保持生殖器官的清洁卫生,泌尿生殖系统感染也十分常见,这对怀孕也极为不利。旅游中吃住卫生条件也不太好,有时会发生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常需食用各种抗菌药物,无论感染还是所用药物,都对胎儿不利。所以,新婚夫妇不要在旅游中怀孕,否则会增加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概率。美国有学者对200例蜜月旅游受孕的夫妇进行调查后发现,先兆流产率达20%,胎儿畸形率达10%,均大大超过正常情况。

孕前忌烟酒

酒精和香烟不但是造成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对于卵子亦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从受孕前开始,就要恪守禁酒禁烟的戒律。

一般而言,如果准爸爸抽烟,也会使不抽烟的准妈妈吸入二手烟。特别是在从香烟点火部位起直接弥漫于空气中的烟雾里,含有甚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希望准爸爸在孕前戒烟。酒精代谢物一般在戒酒后2~3天消失,男性的精液生成周期为80~90天,也就是说每3个月左右生成一批新的精子。因此,为了保证精液质量不受烟酒的干扰,至少应该在准备怀孕前3个月戒掉烟酒,从而保证有正常的精液孕育后代。而对于妇女来说,一个卵细胞自募集到成熟也需要约3个月时间,因此,最好也安排在戒烟酒3个月后怀孕为好。

此外,对胎儿具有不良影响的不只是香烟和酒精,其他如汽油、挥发油等化学药品、觉醒剂、幻觉剂、麻药等,不仅会对受精前的卵子、精子造成影响,也会给胚胎及胎儿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