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童年(1)

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 作者:关小凤


教育孩子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印象中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天真快乐的,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很多父母早早地就开始为孩子担忧。

周立波曾说过:“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如果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会有一个辛苦的成年和悲惨的老年。”就是在这种心态下,父母把自己的担心变成了实际行动,即使这些行为转到孩子身上成了一种负担。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父母一面在心里疼爱着孩子,一面又逼着孩子做各种他们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事情。

其实,造成这样的结果,一半是因为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担心,另一半是因为父母在跟风和攀比。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开始对孩子精心培养。哪种食物对孩子的智力有好处,怎样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什么样的培训班比较流行……父母往往是不顾一切,想让孩子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很多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家庭,为了孩子,可以作出任何牺牲。

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和培养本来是人之常情,可是这些疼爱和培养一旦超过了正常的尺度,无形中就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压力。也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会有意地在外人面前让孩子展示这些本事。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它一方面增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另一方面,这其实违背了教育的本意。

教育的本意应该是让人快乐地接受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多父母却违反了教育的初衷。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两个孩子,他们的父亲都要他们从小学习书法。其中一个孩子的父亲告诉他,他写的字会拿给客人看,所以他一定要写得认认真真;而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告诉他,他写的字都会扔掉,他只要快快乐乐地练习写字就行了。前一个孩子听了父亲的话,果然每一次写字都写得认认真真,当然,他的字拿给客人看时果然得到客人无数的赞扬。而另一个孩子,他的字写出来后,根本没机会给任何人看就进了废纸篓。

后来两个孩子都长大了,结果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前一个孩子并没有在书法上有任何成就,而另一个孩子却成了有名的书法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教育专家的解释是:前一个孩子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炫耀,在他的内心中,写字就是为了得到人们的夸奖,他练字的动力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对他来说,并没从练字本身得到多少快乐;而另一个孩子,因为他的父亲一开始告诉他的就是,他可以从练字中得到快乐,他学习的动力来自他的内心,所以他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终于能够有日后的成就。

快乐地主动学习,比被灌输一些并不是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一般我们会以为,成就感会是成长的动力。事实上,对大多数儿童来说,兴趣和快乐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生更有价值、更幸福和快乐,而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炫耀和面子。所以,教育孩子,顺其自然才是最重要的事。顺其自然不是放任孩子去做任何事情,而是教育要尽量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能够在快乐和幸福的心情下学习和成长。

那种让孩子奔走于各种学习班,依照成人的想法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的想法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孩童时期,其实也是一个情商培养的时期。大部分人的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情商方面的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些能力的形成,更需要快乐、自信的成长条件。那种让孩子不堪重负的教育方法,带来的只是阶段性的成绩,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也有家长问: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让他们不顾一切地玩乐吧?这种想法同样是错误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并不是说给他们一个放任自流的童年。儿童时期,因为孩子在心理上基本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这就需要家长多给孩子指引,要想法找出孩子的兴趣所在,顺应他们的兴趣去教育他们,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