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怎样做个城市人?(2)

同胞,请淡定 作者:许骥


如是者说着说着也可串上许骥这书的核心。许骥这书之特别,是不止访问了十位香港文化人,还替他们各自配对了一个议题,计有“蚁族”、“粉丝”、“蜗居”、“考研”、“富二代”、“剩男剩女”、“拆迁”、“创业”、“微博”等。年轻的许骥热血方刚,他关心社会问题,企图以香港的城市化经验,向香港有识之士取经,来给内地城市正在发生的奇难杂症把脉断症,这份期许与心意,从《同胞,请淡定》这书名可以得知。他当然也明白即便是香港曾经历过的问题,时空不同,历史轨迹有别,问题也就完全不同了。一如理想主义的失落,香港兴许也没啥理想,但跟内地的变化又自不同。又如“反城市心态”,香港早年亦曾出现,但跟内地几十年间由大规模“反城市”,一下子变成全面拥抱城市的一百八十度转向,不可同日而语。也有人说中国短短几十年经历了外国的几百年,没完全现代化便径直走入后现代了。如此看来,经验的借鉴不仅是前行后发的次第问题,还是时空压缩、转换而生出无限扭曲变形之事。中国城市是世界突异的变种,想来置身其中的城市人也无可幸免。而且,单看以上议题名字,一如在香港大行其道的“80后”,不少都是肇出内地,自北而来的。说以香港经验来让内地同胞少安毋躁,其实这书所言,也值得香港人“淡定”一番。

观照城市的眼光有很多,许骥显然是带着强烈问题意识来关切内地城市发展的。有趣在访谈之中,被访者不时会把先设的“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转化、有距离地审视,譬如“蚁族”不是问题而可能是一种现象,“富二代”不是问题而可能是一种标签,粉丝本质其实是媒体操弄问题,等等。如是者,在容许不同观点交锋、转换或回返话题、边说边探讨,提出观点但不一定作结论的开放对话中,我们看到议题的多面性或多层次。同一个被热话的议题,可能是社会问题,可能是新现象,可能是伪概念,可能是固有事物的新命名,可能是媒体生产的消费符号。我不是说所有东西混同为一而再无社会问题需要正视,而是,情况往往比想象中更纠缠不清,即便是一些明显的社会问题,知识分子认为理应解决,落入市场机制却可能是不可多得的“资本”。究其实,我们的城市,根本就是需要以压力、焦虑、问题来运作的,越是“城市”越精于此道。去到一个极端,甚至可以说,问题是有待制造多于有待解决的。城市表面常常摆出化解问题之姿,但与此同时催生了各种城市需要(诸多心灵治疗师、life coach、社会专家等)。另方面,一个被热议的题目是不是问题,往往也去到没有”本然”可溯的地步: 第二轮的媒体再现僭越界线成为真实本身——如布什亚说到的先有药才有病(现代精神科药物不少如此);同理,如果媒体说“剩男剩女”有病,在大众接收中卷起这病感风暴效应,那它就是病了。不同市场力量自会参与其中,一边提出解决之道一边延续生病的周期,直至它降温而由其他状若现象/问题/标签的东西取代。生生不息,连病痛也是生机,这也是城市人的精神特质之一。

是为序。祝许骥此书成功。

2011年8月8日于清水湾

潘国灵,香港小说作家、文化评论人,为多份刊物撰写专栏,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兼任本科及硕士课程讲师。著有小说集《亲密距离》、《失落园》、《病忘书》、《伤城记》,城市论集《第三个纽约》、《城市学2》、《城市学》,文集《爱琉璃》、《你看我看你》,及主编《银河映像,难以想象》、《王家卫的映画世界》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