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欧阳应霁:“蜗居”是一种很好的训练(2)

同胞,请淡定 作者:许骥


欧阳应霁的淡定

欧阳应霁(以下简称“欧阳”)是个“生活家”。

早年,他是个热衷实验剧场的文艺青年;后来,慢慢开始涉足漫画、摄影、设计、家居、美食、旅行各界;现在,俨然已经成为都市小布尔乔亚阶层的“教主”和“精神导师”。他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照本宣科,他是生活的实践者。

欧阳崇尚简约主义,膜拜无印良品(MUJI),平日穿衣,不是黑就是白,顶多加一点灰。

欧阳爱书。传说,他去朋友家做客,第一件事就是去翻朋友的书柜。他自己家中的藏书亦颇丰。但是,听闻他不喜欢书籍摆在书架上形成的五颜六色的“锯齿”,所以把书柜全部“隐藏”起来。步入欧阳家,你看不见他的宝贝。

而欧阳自己出版的书,本本都很漂亮。且不说文字,光是欣赏他拍的那些照片,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梁文道在他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里介绍欧阳的书《两个人住: 从家徒四壁开始》时,一开始便说: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书讲家居设计,可见大家对室内设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这种潮流使得很多人开始对一些名师的设计品朗朗上口,想着买个什么样的台灯、锅子回来,搬家的时候又要怎样重新布置沙发、桌子……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往往想的都是“加法”——我们的家里应该有什么东西,那个东西该有多好看、出自哪家公司、是谁设计的;可是我们常常忘记做“减法”,所谓“减法”的意思就是想一想有什么东西是“不必要”的,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本来我们的家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空间,但是到了后来,我们的家却变成了一个“货仓”,它原有的模样和状态我们几乎完全忘记了。我的朋友欧阳应霁在他的《两个人住》里,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到底怎样从一个家的四面墙开始,去构想你的家居生活呢?

不错,欧阳所热衷布道的,正是一种“减法生活”。所谓“减法生活”,并不是抛去一切的“苦行僧”式生活,而是尽量把家中自己不需要的部分“砍”掉,用来填补自己所需要的。

对欧阳来说,家里最需要的,或许就是厨房。真的不得不提欧阳的厨房。他在香港上环的一间工作室,简直是“美食试验室”,所有他关于食物的新鲜想法,都会在这里进行实验。他把自己喜欢的厨具全部搬回家,厨房里收藏有三十多种打蛋器、一整面墙的碗。每只碗说来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他说,即便不做饭,看着这些厨具,心里也很舒服。

欧阳不是那种出身“书香门第”、“大户人家”的人,他的成功,一切从家徒四壁开始。

当我问起欧阳童年时候的家是怎样一个情况的时候,他的回答简直让我吃惊。他说:“我的家,加上我弟弟、我妹妹、我爸妈,还有一个长辈,一共六个人,住在一间大概只有20平米的房子里。”我觉得不可思议,追问六个人在20平方米的房子里要怎么睡觉,放得下六张床吗?他说:“哪里有六张床!我爸妈睡一个房间,我的房间则是一张上下铺的床,我跟我弟睡上铺,我的长辈和妹妹睡下铺,老实说,每个房间都不到10平米。”但是同时,欧阳亦不忘强调:“我们一家很快乐!”

欧阳在大学里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就叫《香港家居观念》。他分析香港人对“家”的认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香港,‘家’的观念其实是破裂的、离散的。”也就是说,那个真实的空间和面积对香港人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理念。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欧阳自然也服膺这条“铁律”。在他的书《回家真好》的序言中,他用一段话概括了这种“离散”的家的精神:“家是一铺床,一张沙发,一盏灯;家是一个布偶,一张照片,一个水杯。家是空间格局的安排,光影气氛的调协,家是人和人的关系,家是身体的归宿精神的寄托,纵使你认定家在温暖室内,我依然偏执家在曲折路上,说到底,家是心之所安,心安理得,大家应该快乐。”

欧阳给我的印象,总是很“潮”,谈设计、谈家居、谈美食、谈漫画等,都是一副“艺术先锋”的姿态。“潮人善变”,这是我的“偏见”,因为我觉得“潮人”总是在追赶那永远追不上的“潮流”,没有“坚守”。一位文化圈朋友曾经揶揄欧阳说:“欧阳比我岁数还大,我都不敢穿成他那样上街,一大把年纪了居然穿个短裤露出小腿走来走去!”然而,在和欧阳接触的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表面上看,“潮人”总在变;但内里是不变的——不变的是那颗不断追随“潮流”的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