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4)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第四节 中国经典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学家及其理论

中国古代提起经济,“非徒以食货飨之,诚全心于天下百姓和社稷安危之属也”,归之于圣人之事,贤人之事,真人之事,至人之事,大人之事,皆谓之“有道之士”才有智能经济天下。古代当然没有“经济学家”这样的称呼,但究其实,那些“于经济之道有得之士”却是地地道道的经济学家。本节中国本土经济学家的选择标准,是有理论,有实践,有留传之法,有实在的事功业绩,不是今天在黑板上滔滔不绝的学者,一定要解行相应、知行合一才合乎标准。

现在“经济学家”里有独立操守和见解的并不多见。让我们看一下张五常教授在《多难登临录》里的“自白”:“我是研究经济的,政策的效果自己分析得快,分析得准——准过我认识的任何人。认为政策增加劳苦大众的机会,我站起来拍掌;认为政策扼杀劳苦大众的机会,我大声疾呼;认为自己出错,立刻改正。不敢说半句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样的行为是先父和老师的教诲”。张五常教授这样的坚持,已经属于特立独行了。那我们想想看,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究竟都是什么样子?从目前对于经济危机的无奈和失语的现状可见一斑。现在社会科学领域活跃的西方经济学家有“七宗最”:1.拿出场费最多;2.声誉最差;3.生活最奢侈;4.话最多;5.也最没有用;6.捞取国家科研经费最多而且;7.课题报告最空洞,堪称当代经济八股文。张五常教授谓之“满纸方程式,没内容,对真实的经济现象半点儿解释力都没有”。

本土经济学家都是在真实的世界中“打出来的”,犹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少林功夫,要自己打出“山门”才算数。经济学的学问,是至少要解决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军事上“纸上谈兵”是要全军覆没的,经济上“画饼充饥”也是要死人的。从此,“经济学家”的概念要改写。

一、管仲:事理相应 垂万世之法

管仲(约公元前730公元-前645),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少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与鲍叔牙合伙经商维持生计。后经鲍叔牙荐为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第一位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美誉。著《管子》一书传世,是中国“最全面、最系统、最专业”的经典经济学著作。

单以有历史记载的“专业”经济智慧而论,管子是近3000的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如果今天的学人能够放下自己的偏见,克服对文言的畏惧,自己仔细领会《管子》的内涵,而不是阅读被种种思想枷锁捆死了的经济思想史专家曲解了的“专著教材”,会发现今时值得称道的那部分经济学认识早就在2700年前被管子囊括其中了。有胆量、有见识的领导人,如果放弃西方经济学繁冗无措的理论指导,转而求助于“管子经济学”,胜算要大上何止千倍。

在当今西方经济学体系内,不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经济学家”,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管子经济学的人还没有出现。只有那些具有成功治理国家经济经验的领导人,经营企业30年以上并成为行业翘楚的领导人,和深入经藏、诚意正心乃至识心见性的大德之人,才有资格对话褒贬管子经济学。向来无知者无畏。只有走近圣贤,用心体会,你才会发现有多么“可怕”,为什么会有“五体投地”这回事。就像在你没有真正识心见性以前,只有真正走近一个绝世美女,你才会明白惊心动魄有多么“可怕”,为什么会有“心甘情愿”这回事,任你修成“白骨观”都没有用。

现存《管子》76篇,约十分之七论述经济,约十分之五是“经济专题研究”。如果中国经典经济学的多数经典都是“无形”的经济学存在,是中国本土经济学的“密教”法门,那么《管子》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有形”经济学存在,是中国本土经济学的“显教”法门。管子相齐四十年期间自不待言,死后数百年间齐国仍遵其教诲治理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