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3)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本书总结中国经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变法的失败,责在宋神宗和王安石二人。宋神宗至少有三点不足:1.没有秦孝公推行变法那样坚定持久;2.没有协调各方意见,平息争论的深谋远虑;3.对于改革变法中出现的问题没有正确对待处理。德不足,仁不满,智不周,勇非大勇,强非恒强,后期又完全废弃一些合理的变法措施,有失君主信义,要么不足,要么过火,岂能定住心神,得大业之终成!

至于王安石,则需从为人性格方面寻找原因,为变法最后失败负责。王安石年少成名天下,加上性情拗强耿直,才气文章为一时之冠,加之为皇帝器重,欲除百年积弊,行千年少有之大业,意气风发、理直气壮之余,未能身矮就下,未能团结同事,未能政治协商以求得最广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以至于积怨沸腾,变法制度本身是否合理已经退居第二位,人事纷争已经上升到第一位,如此情势,欲其成功,“岂可得耶”!

成就大业者,道、德、仁、义、礼、智、信、勇、强、和十者缺一不可。王安石不能体念老子“以柔弱胜刚强”之深意,不能在自身性格品行缺憾上检讨,失去大智,未能深谋远虑;失去谦和,未能取得“最广泛的变法统一战线”,最终失去变法的成功。虽然在与司马光的文辞论战中占得上风,虽然令讥讽经义取士流弊的苏轼等下狱贬官,逞一时才情之快,于国家有害,于己无益,实在是书生意气用事。称文学家名副其实,称改革家或者政治家,犹欠火候。千年以来,文人风气,纸上谈兵者多如牛毛,深通世情者凤毛麟角。未有印证于身心的真实功夫,不明大学之道、中庸之道的客观伦理本质,妄言经济之道,实在是自误误人。曾子曰:“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只有能够真正印证自然伦理真实不需的圣人,才是通达无碍的经济学家。

《老子》第三十六章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王安石的勇猛、刚强和无畏值得称道,但是为政之道不懂得柔弱胜刚强,结果留下千古遗憾。试想,如果变法由管仲来施行,会不会成功?后世的戚继光为了养军抗倭,不惜代价用金钱换得相关官员的不挑刺、不弹劾、不猜忌,死后“家无余粮”;曾国藩初期也是锋芒毕露,遭受打击后“闭门思过”,而后曾大帅突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挨家请安叩拜,结果能够大振湘军,遂有中兴之臣的美誉。《易经》讲刚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教会中国人能伸能屈的智慧。理直气壮,一言不合就勃然变色是休养的大忌,如何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