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2)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二、王安石变法:得天时 失人和 

在中国经济史上,王安石变法影响深重。与商鞅变法有着类似的背景:均是年轻的皇帝打算借变法富国强兵、巩固政权。宋神宗赵顼,于公元1067年即位,年仅20岁。第二年便召见已近50岁的王安石进京议对。王安石当年21岁以第四名中进士,个性拗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素有“矫世变俗之志”。仁宗时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名动朝野。面对皇帝召见,王安石慎重起见,当场没有对国家的状况和改革意见表态,而是回去后写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陈述仁宗德政之外,指出“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切中肯綮,为变法之依据。约略列之,有以下十条:

1.皇帝未能与士大夫研讨先王治国之法;2.正确的言论和错误的主张往往夹杂采纳;3.任用官吏论资排辈,没有必要的考核措施;4.文人任武官,外行管理内行;5.官吏调动频繁,游谈之士谋得高官,贤能之士反受排挤;6.赋税过重,政府没有兴修水利等促进农业发展的设施,农民生活困苦;7.五代以来在军队当中养成的笼络迁就的坏习气一直没有得到整顿;8.先王的用人原则是奖优罚劣,而皇族人员不经选拔就担当重任,有违公允;9.朝堂内缺乏理财的财政人才,国家财政拮据,一旦有外患和天灾,岌岌可危;10.最后一点,王安石说得委婉,就是“本朝”108年以来的存在其实有侥幸的成分,“虽曰人事,亦天助也”。

据说宋神宗极赏识王安石的见解,于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遂张变法大业。

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的头等大事,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同样秉承中国历史上各朝共同的原则“治道之要,贵在不扰”,坚持官府不能干扰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过分的专利征收,坚持“榷法不宜太多”。在变法中,他首先强调“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如果联系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我们不能不为历史的相似而感慨。

王安石新法理财措施的核心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 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垄断市场,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变法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其中青苗法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从新法实施到新法罢废,将近15年时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大体收到预期效果,农民减轻了劳役和赋税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1930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任农业部长的华莱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国建立常平仓(中国古代储备粮荒平抑粮价的政府粮仓),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的物资和粮食,免费发给城市人民,不但解决了粮荒问题 ,还保证了粮食物资价格的稳定,为美国度过经济大萧条起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1944年,华莱士访华期间,有关的报道写道:“华氏研究中国历史,对于吾国王安石之农政,备致推崇,迭次言论中皆有向往之词。” 华莱士认为,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一方面农产品过剩,一方面农业信贷系统被垄断集团所把持,一般农民无法取得贷款,土地被地主收回,生计日窘,只有通过政府向人民提供贷款,使农民们能够尽快找到生计,才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有人把王安石变法和20 世纪30 年代美国新政相提并论,并举为“世界经济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在目前所见的书中,从史实资料上去“总结”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的人多,能从文化渊源上入手去考察变法思想的来源者少。依据目前的研究体系,人们要认识历史真相非常困难。比如,人们皆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头号人物是司马光,那么司马光的财政思想和王安石的思想截然相反吗?不是的,现举一例可知。宋仁宗宝元年间,枢密副使庞籍出知并州,任司马光为通判。其时河西良田常常为西夏蚕食,并构成对河东的威胁。司马光建议在麟州筑堡防御,同时招募农民耕种这些良田。这样,不但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国家的边防也得到了加强。种地的农民多了,粮价就会下跌,这又能平抑河东的物价,也免得要从远处运送军粮,可谓“一箭数雕”。这种“屯垦戍边”的方案,与王安石的某些新法如出一辙。论起文章道德,司马光都足以和王安石相提并论,都一直关注和思考着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司马光对于宋王朝存在的弊病甚至比王安石看的更清楚,更透彻。若从动机上看,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样希望国富民强。原本也是改革派的司马光,之所以要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是因为他更看重效果,更看重统治集团的和谐。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使他自己成为大多数利益集团的对立面,为新法被废除埋下祸根。司马光执政后,在中央财政出现困难时,王安石设计的部分变法措施又重新施行,以提高北宋朝廷的财政收入。以此来看,所谓的“保守派”反对的并非完全是变法,而是反对王安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