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7)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6.社会分工理论

管子从职业分类的四业分居论推出分工理论。他认为专于一种工作,熟能生巧,“成于务,能则专”。不但能节省时间,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社会分工还要考虑自然条件、人口多少和职业性质,所谓“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业不得不多。”如果整个国家社会能够合理分工,布局合理,“明分任职”,就可以“治而不乱,明而不弊”。

管子指出“不务则不成”,即社会分工越是深入,则经济效率越高,成效越是显著。熟能生巧,专职操作一种业务,会减少必要的完工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或者休闲,也就是“能则专,专则佚”。以相对少的时间做同样的工作,按照美国经纪史学家熊彼特的观点,这就是创新,就是利润的来源。这是管子去世2500年后的经济学观点。

分工的发现被当作亚当·斯密对西方经济学最核心的贡献之一,以中国文化的立场来评判,是真的对历史无知。让西方人了解和理解中国2700年前的历史不容易,但是中国人自己也跟着盲从就不可原谅了。换一个名词就不认识一件事物的真实存在,其荒谬等于一个熟人改了一个称呼就视其为路人,若非别有用心,就是拘执名相到了愚昧之极的地步。以如此不通达的头脑来向大众解说经济,不贻误天下苍生才怪。

7.消费理论

在《管子·侈靡》一篇,管子系统地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后世学人多以为管子的消费观念是矛盾的,一方面提倡节俭,另一方面又鼓励奢侈。其实这是不明中道、曲解管子真义的无知之见。管子对于消费的论述颇得中道之妙:“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以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是故先王制轩冕,所以著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所以守其服,不求其观也”,“明君制宗庙,足以设宾祀,不求其美。”也就是说,凡事有法度,有中道礼仪标准,不可不足,也不可太过,所谓“俭则伤事,侈则伤货”。

《管子·禁藏》有言,“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守中道而行,俭约恭敬,即使没有福,也不会有风险祸患;如果骄傲奢侈,过度花费,摒弃伦理,那么即使没有祸患,福报也不会有。

节俭之义古来并不陌生,让人费解的是管子《侈靡》中的思想,奢靡的积极意义在哪里呢?首先,管子是于道通达的人物,不会拘执;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人理解的奢靡已经完全是指对纯粹消费的负面评价,而管子论述奢靡是从经济国家的角度说的,所以,在通古今之变的角度上,管子所说的不过度的奢靡是指“必要的消费是促进生产的条件”!管子说“兴时货,若何?曰,莫善于侈靡”,当产品积压、库存如山时,怎么办?没有比促进消费更好的办法了;当生产意愿不足,国家经济不振,没有比促进消费更好的办法了。请读者诸君想一想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贸萎靡,为了“保八”,中国政府大力提倡消费,刺激内需,除了减税之外,推出“消费券”、“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是谁的策略?是西方经济学的主意?太抬举他们了,至今那些人还在大肆批评“政府干预救市”呢!说是管仲的策略,“经济智囊”中有人知道吗?未必。但是不知道不等于不会用——子思在《中庸》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