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18)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就作者本人学习经济学的经历而言,贯通经典大意的2008年,“看见”中国有自己系统、完备、高妙的本土经济学;西方经济“凄凄惨惨戚戚”而中国经济“凌寒独自开”的2009年,“看见”西方经济学在矛盾、混乱、欺骗中消解;在写作本书最紧促的2010年,“看见”其实世界文化历史上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经济学”。

从逻辑上讲,相信西方经济学“市场有效性”和“国家不能干预经济”的理论,其实和相信身体有病等着身体自己恢复而不去求医问药一样。人的身体确有自我恢复的本能,但是恰恰需要人自己主动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主明”,需要伦理自觉的内证功夫,也就是觉明意识对身体的绝对控制,作为国家身体首脑的政府和作为伦理自觉的政府怎么能坐视市场失序、混乱乃至崩溃而不管呢?放任自流不就是坐以待毙吗?

8.货币理论

提到货币及其现象,人们会常常提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把币值坚挺的币种称为“硬通货”,可是,大家知道吗?“通货”论述最早就起源于管子。管子在《管子·轻重乙》中指出,“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齐国的货币铸成刀形,所以说“黄金刀布”。管子的货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流通职能。

管子认为货币具有流通货物的职能,并且有一定的规范,“刀币者,沟渎也”,货币在国家市场上流通犹如血液周行于人体内的管道,犹如水流于河道,财富如水,融通顺畅才是“金融”。

其次是储藏手段。

古往今来,粮食储藏以备不时之需是所有国家的“安全战略”的头等大事,“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以管子有“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的粮食储藏政策。但是在货币储藏上,管子同样认为“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余,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余,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余”。说明管子已经明确建立了自己的货币数量学说,国家货物数量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数量要互相匹配。“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如果一国的货币数量90%都被国家回笼,流通中只有一成货币,那么一定是币值高企而货物价格大降;反之,国家垄断货物,使在市场自由交易的货物数量骤降,那么改种货物的价格一定骤涨。而且,货币的储藏和流通数量要有度,根据国家大小和流通规模来定。

再次,是支付手段。

这是显而易见的功能。例如管子指出市场交易时“士受资以币,大夫受邑以币,人马受食以币”,货币用来借贷、纳税、付息等经济活动。而且管子已经阐明黄金是世界各国贸易的通用支付手段,即今天“世界货币”的功能。《管子》中明确记载他和鲁国、楚国等商人在布匹贸易、生鹿贸易、粮食贸易中的“汇率结算”,最终以黄金为衡量各国币值的支付手段。

第四,货币本位制和货币铸造。

管子将货币分为上中下三等: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居于核心的黄金具有调节功能,“高下其中币,而制上下之用”,因为珠玉一般不流通,所以,一旦市场下币过多,抛出珠玉,可以大量回笼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而国家掌握的黄金数量大体可以不动,这是管子货币理论中最值得称道的制度设计。“维稳”是一国政治的头等大事,物价腾跳,则民心不安,民心不安则国家动荡,管子的货币数量调节理论是十分精妙的。而且,把齐国刀币和黄金的兑换比率钉在4000:1上,即一斤黄金可兑换4000齐国刀币,刀币的购买力随着黄金的价格变动而调整。

管子的货币制度设计和当时齐国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齐国靠海,可发渔盐之利,是自周朝建国之初起于姜尚的治国方略,但是齐国不产黄金珠玉,产地皆在千里之外,所以国家易于控制来源。控制好本国刀币的铸造,就完全把货币的主权掌握在手中。“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所以不允许私造,“使民下相役耳,恶能以为治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