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20)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孟子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二、范蠡:谦退自处 成商家之圣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财神爷”。他自称出身“衰贱”,饮食起居极为俭朴,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交甚深。当时楚国政治衰败,“非贵族不得入仕”,范蠡便和文种投奔越国,为上将军,经过22年的努力,辅佐越王勾践强盛越国,吞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范蠡知道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同安乐,行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化,挂印而去,归隐江湖。范蠡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接信后称病不朝。于是就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诬告文种要作乱,越王就赐给文种一把剑,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史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

范蠡自述谋略方法出自“计然子策”,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书·食货志》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今天能够从史书见到的一些较为准确的观点叙述如“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足见其经国治生的基本原则和顺应天时的智慧。 范蠡主张诚信经商,“逐什一之利”,秉承中国本土经济学一贯的伦理原则。他在入世时拥有治国平天下的雄图大略,可谓儒家典范;功高盖主能够舍弃一切全身而退,出世时循道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主张,堪称道家典范;荣辱贫富处之泰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远离颠倒,心无挂碍,可谓释家居士楷模。

中国古代也没有学科界限,圣人的境界,为商之道,就是治国之道,就是兴家之道,就是大学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但是能够有机会在相国的任上治理国家经济成功,又在平民基础上白手起家而富甲天下的人,恐怕只有范蠡一人。他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地,节事者与人。”就是说治理“国”和“家”有三件事要注意,强盛时要设法保持叫“持盈”,将要衰败时要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叫“定倾”,和平安稳时期治国和齐家要恭俭谦约,不能多事,即“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实他的忠告成为后世中国经济国家的不二法则。今天被西方经济学吹捧上天的“市场自由而不许国家干预”的思想不过是被涵盖在“节事”中的一个方面,因为 “节”中还有“当管则管”之义。

虽然现在人们以为范蠡的“真经”失传了,但是本人从中国经典经济学总结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就是范蠡的策略没有失传,全部都在,而且不损毫毛。只是不用心者不能全部领悟。正如本书在序言中所说,中国本土经济学可以用“善财”两个字来概括一样,有心人可以因为一句话而“千之万之”,发扬光大,所谓“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运用之妙,在乎一心。根据《史记》、《资治通鉴》、《国语》、《越语》、《吴语》和《越绝书》等典籍中确凿的点滴记载,我们可以试着“恢复”范蠡的“经济学”理论,管窥一下“计然子策”——您当然可以总结自己的版本。

1.天人相参论

“天人相参”是范蠡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范蠡对天地世界的认识,完全相同于《黄帝内经》所载的内容。他认为天地有长久的“恒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规律,按照这个恒制行事的人“可以有天下之成利”,悖逆恒制的人“逆于天而不和于人”,于人于国皆大凶,指出阴阳天时为万物的纪纲,“顺之有德,逆之有殃”,从阴阳天时之理,“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矣。”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由此可知,中国本土经济之道的一脉相承。

把握阴阳天时的变化规律,观察万货之行情,未雨绸缪,得时机之先,是范蠡顺应天道伦理的过人之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