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21)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2.经济循环论

天时变化有恒常的规律,则“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的经济状况必然与自然变化状况紧密相连。范蠡利用古代的天文学知识来把握农业年景的时运规律,得出社会经济和“天行有常”一样循环往复。“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岁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故散有时积,粜有时领,则决万物不过三岁而发矣。”“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

我国在东汉以前,春秋时期,天文纪年采用“岁星纪年法”,“太阴”不是月亮,是指木星,也称“岁星”或“太岁”,木星在天空的位置不断变化,十二年一个循环。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十二宫(注意《黄帝内经》中说人体有十二官,有十二经分别对应一天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命名,每宫有两到三个固定的星座为标志,结合五行,确定纪年。范蠡的经济循环论就建立在这个天文学的基础上,等于今天说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拥有科技上的优势。如果12年、24年、36年以后的收成都可以提前预知,那么丰年积储,衰年卖出,怎会不在以农业为主的市场上游刃有余?

3.两仪贸易论

在掌握天时、阴阳、五行的循环规律基础上,范蠡的贸易就进行得如鱼得水。这个原则就是“待乏”,“水则资车,旱则资舟”,犹如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按照变化节奏,顺势贸易。丰年谷贱时大量低价收购,歉收的年景自然高价卖出,一反一正,获利十倍。“阴且尽之岁,亟卖六畜、货财,以益收五谷,以应阳之至也。阳且尽之岁,亟发粜,以收田宅、牛马、积敛货财,聚棺木,以应阴之至也。此皆十倍者也。”

范蠡的做法不是囤积居奇,反而有平衡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当谷因丰年而贱的时候,大量收购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价格下跌;当衰年狂涨时大量抛售,会平抑市场价格。虽然是个人行为,也相当于国家在做“公开市场业务”,相当于平准制度。“天之道,利而不害”,哪里需要竞争?他是在自利还是他利?

在股市上“追涨杀跌”的朋友,应该拜范蠡为师。

4.物价调控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范蠡在贸易上“无敢居贵”,当机立断,该卖的时候卖如粪土,物价便宜时买如珍珠美玉,决不主张囤积居奇,自然地利用“贵上极反贱,贱下极则返贵”的涨跌规律,恒顺“天道”,获利十倍。

正是对涨也涨过头、跌也跌过头的市场有清楚了解,范蠡主张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将其波动幅度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谷贱伤农,谷贵伤工”的市场无知。正因为市场无知才需要政府“主明”,变市场的昏昧为有常,方为一国经济治理的上策。他说“夫粜,二十病农(本),九十病末(工商),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就是和气生财的道理,一个行业取暴利,另外的行业必受剥削,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民怨四起,和气一失,与国大危。犹如人体十二官,相互平衡,五行顺畅,一团和气,人体自然健康舒适。突然某个器官打破平衡,例如肝火旺盛,木气一现就是病态了。

人体要调和,国家要调控。二者都要求“主明”。所以曾子著《大学》,任何人不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一关,就会身不休、家不齐、国不治,一切免谈,谈也是不知所云,胡说八道。

5.流通不积论

范蠡主张“货无留,无敢居贵”,而且还要“无息币”,不存过多的货币,把它用来“务完物”,就是尽量收购地段好的土地,质量好的谷物,成色好的商品,不但升价快,而且在“以物相贸”时会迅速出手。只有使货物和资金“行如流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多的利润。

在当今的市场上我们看到,在任何种类的物品中,“完物”的价格都是上升最快的:城市中好地段的物业租金上涨速度会比一般地段高几倍;世界五大酒庄的红酒、十大品牌的名表都以每年固定的比例上涨,仍然供不应求;张大千1983年去世,距今不过27年,其泼彩佳作的拍卖价格已经在2010年超过一亿元人民币,而钟永圣的作品白送人家都找不到地方张挂(一笑),可见范蠡“务完物”以待价而售,非常高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