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24)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白圭“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济策略对现代金融证券市场同样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如果大家都自私自利,想赚快钱,想赚别人的钱,起念就错了。股市赚钱的关键是何时买、何时卖。依照白圭的做法,正是中国经典经济学的他利和自利统一的原则,就是满足市场上其他人的愿望,当大家都想卖的时候,你就尽量可能买一些,当大家疯狂想买进的时候,你就卖出,永远平和地满足大家,永远满足最广大股民的愿望。可是大家也都会知道,做到这一点,一定会赚钱。但也不是说其中没有时机的把握、大势的判断和买卖的额度的确定。所以“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当市场都想卖的时候,肯定是市场一片恐慌,哀鸿遍野,你此时在大家都绝望的时候买入,等于救市救人;而当大家都想买进,一定是市场狂热的阶段,垃圾股都会跟着飞上天,你此时卖给那些还想买的股民,抽身离场,实际上既是把一部分利润让给他人,也是见好就收,降低市场热度。

同样的行为,心理不同,结果会有天壤之别。由于你心态平和,不贪婪,不恐惧,所以你就能够实现大家梦寐以求的低吸高抛。而且,如果你的真实行为没有作秀虚假的成分,你一定会常逢好时,常逢好股,就是你买的时候正是底部,你卖的时候恰好事后证明是顶部。要“智足以权变,勇足以决断,仁能以取予,强能以有守”,方可奏效。时机的把握,关乎赔赚、成败乃至生死,临机决断,每每以生死关之,绝不草率,绝不轻举妄动,方可胜券在握。有多大的心胸成就多大的事业,有多大的定力就可招徕多大的财富。所以,思路方法虽然简单,似乎人人可行,而然芸芸众生中百万无一做到者,皆因德行不具,信心不固,自以为计,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人算不如天算。心地不纯不善,而求所愿顺遂,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四、晏婴:救民百姓而不夸 行补三君而不有

《史记·管晏列传》载:“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晏婴(公元前595-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世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晏婴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辅政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病逝。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仁政爱民”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晏子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辅佐齐国三公,勤恳敬事,秉公无私,清正廉洁,既谦让自持,也敢于犯颜力谏,以雄辩敏捷闻名天下。晏子自己吃“脱粟之食”,穿“缁布之衣”,虽有狐裘皮草一件,但是一穿30年;住“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之陋室,驾“弊车驽骊”,却把自己的俸禄布施出去:“亲戚待其禄而食者500余家,处士待而举火者亦甚众。”

晏子身行清净,不贪女色。景公以其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之,他坚辞不纳。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辞退“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孔子评说“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认为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司马迁读罢《晏子春秋》后叹言:“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