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典经济学在中国本土的验证(上):道德的感通(25)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五、萧何与曹参:萧规曹随 同得治道之要

当今的公务员一定要仔细研究“萧规曹随”的含义,结合《老子》原文,仔细体会,才能得“无为”之奥妙。以为“无为”是消极的看法是大错特错的愚见。老子的“无为无不为”、“为无为”才是政府执政的最高境界,一旦“有为”,就如彭子益论五行时所说,病态就出来了。“为无为”就是本书第五章论证的“治道之要,贵在不扰”。

萧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是秦泗水郡丰邑县(今江苏丰县)人。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因为看重韩信的军事才能对楚汉相争具有重要作用,曾经“月下追韩信”,被刘邦冤枉地一顿臭骂,却被后世传为美谈。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职业关系加上机敏聪明,使他对先前历代法律深有研究。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萧何留守关中后,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建立汉的统治秩序。他颁布实施新法,修建城郭,开放秦朝皇家园地,让农民耕种,减免租税,使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为军队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萧何施政有方,让百姓自行推举德高望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任命为“三老”,每乡一人;再选各乡里的三老为“县三老”,辅佐县令,教化民众,同时免除徭役,年末赐给酒肉,以示嘉奖。

萧何在秦六法基础上,增加《兴》、《厩》、《户》三律,主张“无为”,遵循“黄老之术”形成汉的《九章律》,直到东汉仍是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法律。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即帝位。认为萧何、张良、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亦被称为“汉初三杰。”其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作为开国丞相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萧何死后,汉以曹参为相国。曹参(?—前190年)字敬伯,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秦二世元年(前209),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 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仅次于萧何。汉高祖刘邦即皇帝位后,把长子刘肥封为齐王,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国;高祖六年(前201),赐爵平阳侯,食邑平阳一万六百三十户。孝惠帝元年(前194),改命曹参为齐国丞相。任齐相九年,并从刘邦击破陈稀、英布。在齐时采用盖公的黄老之术,百姓安定,称为贤相。

曹参起初跟萧何关系融洽,等到各自功成名就,论功行赏常在伯仲之间,便有了微妙的隔阂,但是各自心照不宣。到萧何临终时,孝惠皇帝问萧何谁人可以接替为相,萧何委婉地推荐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一概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汉书》载:“始,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讷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史书记载曹参继任相国之后的情形,非常精彩:“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间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见人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参子窋为中大夫。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使窋归,以其私问参。参怒,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又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

参为相国,出入三年,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壹。”(资治通鉴·汉纪四)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曹参继任汉丞相,并遵照萧何所制定的政策治理国家 “萧规曹随”传为历史佳话。

以上几位经济学家的寿命,除萧何曹参不到70岁外,管仲85岁,白圭70岁,晏婴95岁,范蠡虽然生卒年不详,但是从辅佐勾践22年、19年三致千金、晚年听任子孙息业等有确切记载的事迹来看,不会低于70岁,一千多年以后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足以印证孔子“仁者寿”的说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