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躁的年代,浮躁的人(8)

不浮躁 作者:王兴权


日本学者佐滕学说过:“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重新回到教室,那么就能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室来。”

教育的深度决定了一个民族能走多远。为了完成这样的神圣使命,应该让教育远离“浮躁”。

文化浮躁显浅薄

真正的文化以同情和赞美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

——威廉·詹姆斯

现在有许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制造卖点、抬高身价,纷纷试图找出自己的文化底蕴来,从故纸堆里,从传说中寻找给自己脸面贴金的历史文化。而且不论什么,只要是有些趣味的,都给报上来。于是就有了“金瓶梅故里”、“潘金莲故里”这样媚俗的东西。

2009年8月,湖北安陆在央视4套投放城市宣传片 “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此后不久,四川江油理直气壮地举起“尚方宝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第39类(旅游类)商标“李白故里”,指称安陆“侵权”,安陆的宣传片因此遭央视停播。9月,安陆申请注册了商标类别中第41类的“李白故里银杏之乡”商标;10月,江油一口气申请注册了几十个类别的“李白故里”商标。当江油听说国家工商总局批复安陆用“李白故里”做旅游宣传不构成侵权时,赌气称:“不排除将安陆和国家工商总局告上法庭的可能。”

为贺朱熹880岁大寿,福建尤溪、建阳、武夷山和江西婺源四地合开了一份40亿元的“寿礼”:其中包括投资416亿元的尤溪朱熹故居景区二期工程等项目;投资112亿元的建阳朱熹墓道神碑、朱熹祠堂、朱熹广场、半亩方塘等;投资3亿元的武夷山“理学圣地”游览区、“邹鲁渊源”游览区、朱子生活体验区、宋朝风情一条街;而江西婺源女村旅游休闲度假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文公湖度假村等项目总投资达2445亿元。

河南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示威”抗议新版电视剧《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设计为襄阳,现场还有人砸毁电视机并征集游客签名,以示拒看新《三国》的决心。

黄州人在江边打地基盖房子,挖出几块烧焦的舢板,就兴奋地说,此地是正宗的赤壁古战场。

还有河北正定、临城与四川元氏夺赵云;甘肃康乐、陕西米脂、山西忻市抢貂蝉;安徽潜山、庐江、南陵三县争“二乔”;河南永成、安阳和安徽州争曹操;重庆奉节和四川彭山全民动员找刘备墓;河北丰润、辽宁辽阳和铁岭、江西武阳三地争夺曹雪芹故里;陕西宝鸡和山西高平争夺炎帝故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争夺老子故里;安徽凤阳、滁州和江苏盱眙争夺朱元璋故里……

总之,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只要有点名气,都在争抢之列。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国见诸媒体的名人故里之争就有上百起。甚至连文学作品中的虚拟内容也被一些地方政府纳入文化“啃老”的资源目录。福建说发现孙悟空墓,山东说考证出了泰山就是“花果山”原型,而山西娄烦县则着手开发建设“花果山孙大圣故里风景区”。

每一次争执的背后,都是功利心和地方经济利益在作怪,反映的正是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的盛行。说来说去,这些都是虚名,是文化浮躁的一种表现。

一个艺术界名人是位谙熟藏文化的大画家,称有大作挂在某重要庙堂。有人允诺以合理市价委托其创作一幅能够反映西藏文化特色的壁画,谁料这位“大艺术家”接了这个委托旋即转包给他的学生,而他的学生再把这个“生意”转包给学生的学生。结果,最后这位画家的“徒孙”交出的画作,只是不伦不类只能用来当作拍二流电影的布景道具一类的玩意儿,完全不是委托时说好的东西。而交工时,“大艺术家”在不停翻动影集炫耀他和政要们的合影时,还不忘要一个高出市场价的报酬。

某古代文学博士写了一本名为《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的书,某导演排了一出恶搞、开涮经典《红楼梦》的话剧,不仅如此,像“司马相如劫财劫色,涉嫌包二奶”、“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之类的怪论,在学界层出不穷。这种靠恶搞国学经典和历史文化名人来吸引大众眼球,就是一种病态的浮躁。

在一个文化厚实底蕴深厚的社会里,文化的所有表现形式,应该是代代累积沉淀下来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应该是社会和个人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道德、智能的积累的总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  当今的文化,形式多样,热点事件令人眼花缭乱。只是,品质早已不同以往,力量也早已越来越弱,只剩下炒作、虚妄、泡沫和泛娱乐化。

娱乐化是文化浮躁的一个怪胎。选秀、“凤姐”、“伪娘”等都粉墨登场;于是“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纷纷出台;“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之流”、“兽兽门”视频、“拜金女”、“贾君鹏”、张家界的“卡通市长”、“奥巴马女郎”等形形色色的所谓“焦点”充斥着社会空间。

低俗内容泛滥,在有娱乐的地方总能发现浮躁文化的影子,而浮躁文化正在过度开采的娱乐资源中一路高歌猛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