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孩子,又怎能戏弄孩子(1)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一句无意的玩笑却让孩子感到恐惧。成人总以为孩子很幼稚,好玩,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以博得大家的笑声,年幼的孩子在笑声中感到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曾经忽视的玩笑: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大人经常会和小孩子开一些玩笑,可是有时候几句无意的玩笑却让孩子觉得自己失去了爸爸妈妈。

妞妞上幼儿园一般都是丽文接送。有一段时间丽文要去外地学习,接送妞妞就由妞妞爸爸负责。爸爸的公司就在幼儿园附近,幼儿园放学较早,爸爸接上妞妞还不到下班时间,就把妞妞带到公司里再呆一两个小时才回家。

妞妞爸爸公司有几个同事也都三十多岁,和妞妞的爸爸关系相处得很好,也都很随意,经常互相开玩笑。其中就有两个同事见过妞妞,很喜欢逗一逗妞妞,也和妞妞开一些玩笑。在他们休息时,有时候装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强行要来抱孩子,孩子吓得直躲,他们则乐得哈哈大笑起来;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妞妞喊他们“伯伯”、“爷爷”之类的,刚刚三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有些称呼是不能乱叫的,不懂事就叫了“伯伯”、“爷爷”,于是同事们都围着妞妞笑起来。丽文气愤地说能够想象,当时妞妞一定从大家的表情中感觉到有什么地方错了,但又不知哪里错了,她一定很惶惑,也很不安。

再后来,他们又让妞妞叫“伯伯”、“爷爷”的时候,妞妞就不叫了,他们就假装生气了,说妞妞不懂礼貌,不是好孩子,弄得妞妞不知道自己该怎么了,妞妞想做个好孩子,可是他们似乎在嘲笑妞妞,听他们的话,就是懂礼貌,就是好孩子,要是不听话,就被说成不是好孩子了。

妞妞的爸爸也不喜欢同事那样对妞妞开玩笑,但也许是觉得这只是逗着孩子玩,也许是因为对同事不好意思,也就没有强行制止过他们。丽文开始并不知道这件事,孩子那么小也没有能力把她的不快讲给妈妈听。

丽文学习一个月回来后,突然发现妞妞和邻居孩子玩的时候很怯懦,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大声了,经常是又想说又拿不准,自己一个人站着不敢与伙伴们玩耍,尤其是让她称呼陌生人的时候,眼神一片犹疑躲闪,一声不吭。这让丽文有点着急,但一下也找不到症结,就反省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还是对孩子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丽文开始在生活中更留心让妞妞多和别人多说话,培养她的自信。

有一天,妞妞和老公回家后,丽文看出妞妞有哭过的痕迹,便问怎么了。妞妞说:“王叔叔说爸爸妈妈不要我了。”说着又想哭。老公解释说,他下班前到董事长那里交报告,怕妞妞乱跑,就让王同事看会妞妞,走的时间稍长些,那个王同事就对妞妞说:你爸爸和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小妹妹,妞妞去了当姐姐,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妞妞走的样子。妞妞被吓坏了,大哭起来。

这时,丽文才知道他们经常戏弄孩子。丽文当时很生气,就责怪先生不懂得保护孩子,气头上说要剥夺他接送孩子的权利。妞妞的爸爸觉得丽文把这件事看得太重了,虽然对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满,但他不认为会给妞妞带来什么影响。丽文多次和他谈到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最近的表现。妞妞爸爸从事实中也看到了影响,妞妞好几次半夜哭醒起来,都是说梦到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把她送给别人了。

成人觉得一个“玩笑而已”,却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多么深刻的恐惧啊!

请别把“逗”当成了“戏弄”

“逗”孩子和“戏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它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欢笑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家长们,也要注意一点,就是宁得罪自己的同事或朋友,也绝不“得罪”孩子。当然,有时候同事、朋友们和孩子开玩笑也不存在恶意,看家长不愿意,以后也就不那样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问题。

周末,丽文洗完衣服,看到阳台上有自己刚洗过的窗帘,就想和妞妞一起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游戏。丽文让妞妞站在窗帘另一边,自己站这一边,抓着窗帘的一角,互相看不见对方的脸,然后由一方开始喊对方,丽文喊“妞妞”,妞妞开始判断妈妈藏在哪一边,俩人同时从窗帘左边或右边探头去看对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头能和妈妈碰面,而妈妈的目的是每次探头都不让孩子看到。这样,妈妈有可能这一次刚刚从左边探了一次头,听见孩子叫声“妈妈”接下来还是从左边探头;而孩子的判断,妈妈刚才从左边出来,这下该到右边了,就跑到右边,结果扑个空。这样可能来回扑几次空,到终于和妈妈碰上面了,孩子就会乐得大笑起来。尤其是妈妈使了小计策,刚从左边出来,又从左边出来,而孩子已学会判断,通过猜测,也两次从同一边出来,连着脸对脸地和妈妈碰上面的时候,孩子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兴奋不已。经过丽文一段时间的调整,妞妞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生活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