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他就真的会越来越像牛顿(1)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看孩子“像牛顿一样”,他就真的会越来越像牛顿

孩子成长中的“犯错”是一门必修课,赞赏他的优点时,家长也要善待孩子的缺点。家长看孩子“像牛顿一样”,孩子就会真的越来越像牛顿。

妞妞的“牛顿行为”

妞妞小时候看过一个关于科学家牛顿的故事。说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牛顿,等了很久但就是等不到牛顿,朋友决定和牛顿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就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科学家因为太痴心于某件事情,在生活中常常犯傻,做些令人发笑或令人生气的事,流传下来成为经典故事。可现实生活中出现这类人和事时,却多半会被看做“不用心”、“不聪明”,引起人们的不屑或生气。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儿童身上。

大多数儿童都会醉心于某件事,或者是用全部心思想“小狗是从哪里来”、“奶奶家的小猫咪怎么是黑色的”等等类似这些问题,以至于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或是玩得过分投入,忘了上厕所后洗手,吃完饭匆忙跑开……

有个朋友说到她儿时的一件事情:小时候经常一边帮忙妈妈拉风箱一边专心看自己喜爱的小人书,结果有几次看得太投入,忘记往火堆里添加苞米秆了,把火弄灭了,她的妈妈一发现就打骂她一顿。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说起这件事还是很难过,觉得这件事对她的心理健康和事业成长有长久的消极影响。用她的遭遇对比爱迪生的母亲对儿子种种“过错”的理解和支持,真的可以感到,孩子最后成不成“才”,父母在这些细节上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很关键的。

妈妈们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毛病”呢!

家里人经常说妞妞“像牛顿一样”,这不是一句表扬,而是批评,批评她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用心,犯各种低级错误。看来,妞妞的故事很不少啊。丽文说,妞妞的“牛顿行为”一大筐子呢。比如,花好几百元买个电子辞典,用了没几天就丢了,都不知道丢哪儿了;在家帮妈妈拖地,拖个半截,伙伴们有事招呼一声就走了;说好下午回来和妈妈一起理发,可是回来就自己玩去了,早就忘了;爸爸让她把钳子放到工具箱,自己走到客厅返回来奇怪地问爸爸给她钳子干吗。每当这个时候,家里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说她“像牛顿一样”。

别阻止孩子“犯错”

妞妞刚住校的前几个月,周末返校时总是有必要的东西落在家里,妞妞到学校后总是给丽文打电话,让妈妈给她送一下。妞妞的学校离家远,丽文有时候在单位里,跑回家又要把东西给妞妞送到学校。丽文一天的班也上不成了。每次妞妞给丽文打电话,丽文开玩笑地说:“妞妞博士,什么落在家里呢?”丽文明白孩子在往家打电话时,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疏忽给父母带来了麻烦,这种情况下父母就用不着再责备她,如果父母责备,倒是给了她辩解并不肯反省的机会。

丽文说自己从不会帮妞妞去收拾东西,只叮嘱她一句好好想想,把东西都带全了。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妞妞就很少丢三落四的了,自己能把该带的东西都收拾妥当。丽文看到妞妞为此专门弄了个小本,把要做的事一样样记下来,临走前再翻一次,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没做。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丽文想一方面可能和家庭的一些教育有关,或者是家长们无意中包办了不少本该由她自己干的事;也可能和妞妞的天性有关,每个人的能力和弱点不一定表现在哪里。在这方面丽文意识到了,一方面是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妞妞克服弱项。但这帮助不是热心地帮妞妞干这干那。

妈妈们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帮孩子一辈子,你的“帮助”就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妈妈要做的,主要是“有耐心”,允许孩子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如果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家长就全部替他考虑了,然后又在旁边专门盯着他做了,这从长远来看,是帮孩子的倒忙。凡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

妞妞班主任让每个人值日时拿着班里的钥匙,可是妞妞有一次回家把钥匙放在自己桌子边,后来拿书的时候,钥匙掉在地上,她返校时就忘得一干二净。周一的时候,妞妞到教室门前,自己都忘了自己拿着钥匙,同学们都在那等着,都说是谁拿着,妞妞自己也不知道,这时前一天值日的学生说是把钥匙给妞妞了。妞妞才知道自己忘拿了。看着同学们都在等那把钥匙,妞妞心里难受极了。妞妞赶紧找班主任老师拿来备用的钥匙。因为学校早晨要上早操,妞妞耽误了班级早操,学校扣了妞妞班级的分数。妞妞在班会上,给同学们道歉,还写了份“保证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