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让孩子的困难在游戏中解决(2)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周末,值班的护士就两个人,有经验的护士正忙着,就让一个实习生小护士给妞妞扎针,小护士可能没有给小孩扎过针,也有些紧张,一连扎了五下都没扎住。丽文看到妞妞有些哼哼唧唧地哭,但没有大声哭出来,丽文也什么都不说,她害怕自己一说,妞妞会大哭起来,孩子这时候最经不起妈妈的安慰了。等有经验的护士过来一下就扎住了,妞妞马上就不哭了。旁边的家长们都给自己的孩子说,看小朋友,多勇敢啊!

经常看到一些妈妈们,总是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而针扎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好像比别的孩子要痛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要勇敢面对。

“哭也一样疼!”

妞妞三岁多,丽文晚上回来买了几个橘子,妞妞吃完饭,自己就拿着橘子要吃。突然妞妞的脸憋得通红,想说却说不说来的样子。丽文吓坏了,猜想可能是橘子里的小核卡到喉咙了。丽文着急得很,忙把孩子扶起来,让妞妞嘴张大往外吐,可是孩子太小,情急之下不知道怎么往外吐。丽文也经常看些育儿的书,她知道小孩子喉咙卡了东西越难受越要哭,越哭可能就会引起喉咙肿得越厉害,可能会发生喉管堵塞,引起窒息。丽文稍微冷静下来,尽量把语气放平对妞妞说:“妞妞不要哭,可能橘子的核卡在喉咙那了。”丽文指指妞妞的喉咙,又告诉她:“要是哭的话喉咙就会肿,那更不好受了,你忍耐一下,妈妈这就带你去医院。”妞妞听懂了,立即就不哭了,配合妈妈穿好衣服。尽管妞妞看起来那样难过,却一声不吭。

而妞妞爸爸去外地出差,丽文只好自己骑着车子,以前的车子前面有儿童座,丽文让妞妞坐好,赶忙去医院。快到医院时,有一段路没有路灯,丽文一着急,就没有下车子,自行车可能撞到一旁的井盖,两个人都摔倒了。这一折腾妞妞呼吸更费力了,但没哭,表情还是很平静。丽文觉得妞妞真是懂事。到了医院急诊,很快得到治疗,几个小时后情况就变好了。医生说这个孩子真乖,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一点要哭的意思,小孩子喉咙卡了东西最怕的就是哭闹。

懂事和勇敢的妞妞确实惹人疼爱。妞妞还勇敢地抽过一次血,一点也不哭。妞妞上幼儿园中班时,班里有个学生检查出患有乙肝,幼儿园建议家长们让孩子都去进行体检。去医院的路上,丽文还在想体检要抽血,妞妞会不会接受。丽文觉得还是提前和妞妞说好,就告诉妞妞可能要抽血化验。一听到抽血,这下妞妞有些紧张,问妈妈疼不疼。丽文告诉妞妞有些疼,然后告诉妞妞抽血和一般的打针差不多,就是扎的时候有点疼,抽的时候就不疼了。妞妞听妈妈说和打针差不多,也就很坦然接受了。

丽文和妞妞到了医院时,那里已经被哭声包围着。有十多个孩子,已抽过的、正在抽的、还没抽的,看着其他小朋友在哭,也都在哇哇大哭,有的孩子一两针还是扎不住,不光孩子哭,有些大人着急了还和护士在理论。抽血的护士也被弄烦了,态度很不好。

妞妞牵着丽文的手在等着,用有些好奇也有点同情的目光看着那些小朋友。妞妞突然对丽文说一句“哭也一样疼”。丽文说:“你看抽血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疼的,哭了还是疼,不如不哭呢,是不是?”妞妞说是。

等轮到妞妞了,她主动伸出小胳膊,等着护士抽血。护士发现这个孩子不哭,很诧异地看看妞妞。妞妞对护士说:“阿姨,我不哭!”护士舒展开紧紧的眉头,对丽文说:“你的女儿真是太懂事了!哎呀,阿姨从来没遇到过这么懂事的孩子!”护士手里拿着针管,去妞妞胳膊上找血管时,犹豫了一下,放下手里的针管,拉开抽屉找出一个新的针管说:“小朋友这么懂事,阿姨更不舍得扎痛你了,这个针头稍细一些,没有那么痛,就剩这一个了,给最听话的孩子用。”

妞妞好几次都表现得如此勇敢,宛若个大人。我觉得丽文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她表现得平静自若,没有让孩子觉得妈妈很焦虑。如果妈妈满脸的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无意识中扩大了痛苦。二是如实相告孩子,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而有的妈妈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第二次就难以听取妈妈的话,孩子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三是很好地激发了妞妞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四是丽文从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妈妈总是说“不打针坏人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买个喜欢的玩具”等方式达到目的,其实这种做法很糟糕。哄骗和收买只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