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想让孩子常打架,你就去打骂孩子(1)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打骂孩子,也许能让孩子变得乖顺,但不会让孩子成长得快乐;打骂孩子也许可以让孩子听话些,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自觉和上进。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暂时的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极大的隐患,伤痕会跟随孩子的一生。

别利用“爱“的名义

在我国,家长打骂孩子通常被认为是不良的教育方式,受到大多数人的谴责,可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很多媒体和互联网上,经常会有人在讨论:“父母要不要打骂孩子”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孩子是父母的,打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打孩子是家庭内部的事,外人没有权力干涉”;“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打孩子的父母没有过错”……

“打孩子是为了孩子好吗?”如果你看了这样的事件,也许就知道,打骂孩子给家庭带来的是什么?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

有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因为经常被父亲打骂而离家出走共十二次,每次都是外地的警察将他遣送回家。记者问他:“你认为你会不会犯罪?”男孩说:“我认为我会犯罪,因为父母对我不好,我刚十五岁,打工没有人要我,说我是童工,可我要活下去,那我只有去偷,去抢。”这就是男孩的心里表白,父母的打骂,逼着孩子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人类的文明在不断向前发展,而现在不少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却让人感到那么的“野蛮粗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教育观的不同,教育生态环境有着从原始到文明的巨大差异。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他们的财富有多么丰厚,地位有多么显赫,学问有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有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家长自以为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只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某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中,有26.4%的父母认同“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46.4%的父母表示“不太同意”但也有同意的成分,只有27.2%明确表示“很不同意”。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2007年中国政法大学两位教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四百九十八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而体罚形式中父母动手打人的占到88%。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家长,他们在单位同事、在朋友面前是如此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我的一个老乡,结婚后和先生定居在上海,夫妻二人也是打拼多年,现在终于工作稳定,日子过得不错,老乡在知名企业上班,她先生在外企工作,两个人都是真正的“中产阶级者”。家里有个儿子,可按老乡的说法是“不成器的儿子”,老乡和我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总是叹息自己儿子每门课分数低得可怜,不是学校的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脾气暴躁得厉害,谁也管不了。

老乡说,儿子生下来时时刻刻和他们作对,他们几乎天天打他,可孩子还是那副德行。到了学校就是和同学们打架,快成了“小混混”了。儿子把刚买的两千多元的进口山地车丢了,她知道了打了孩子几个耳光,等老公回来知道了就踢了孩子几脚。孩子和老公大吵起来,“你滚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走就走!”就这样甩门走了。过了几天回来,连他们也不理了。

难道孩子丢了一件东西,就要逼着孩子离家出走吗?家长们啊,冷静地想想,错在自己就不该打骂孩子。几乎每个孩子的不听话,都不需要用打骂来解决。

有一次丽文带着妞妞到一家商店里买生活用品,妞妞看见了电视上广告上播放的棒棒冰,就喊着要丽文买。丽文很肯定地告诉妞妞这个不能买,不卫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喝这个。妞妞当时为此很生气,不肯离开那个地方,最后干脆蹲在地上哭起来。丽文并不生气,就像平时看妞妞玩石子一样,耐心地等着她;丽文故意和营业员说话,妞妞发现妈妈不在意她的脾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营业员看不过去了就劝丽文,地面很凉的,对孩子不好。路过的人都在看妞妞,也都看丽文。而丽文沉着气就是不着急,待看到妞妞哭不动了。丽文蹲下身,用商量的口气问她,妞妞,和妈妈买大米去吧。妞妞见妈妈来关照她,又开始哭,而丽文就又若无其事地站起来,在妞妞跟前溜达等待。这样几个回合后,妞妞没劲儿了,丽文又蹲下微笑着问妞妞,好了吗,可以走了吗?妞妞意识到再闹也就这样了,乖乖地站起来。丽文拉着妞妞的小手,就像平常一样,高高兴兴地逛商店去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