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培养读书的兴趣,享受读书的快乐(2)

你在为谁学习 作者:李明军


所以古代有许多关于读书的故事。比如战国时候的苏秦一开始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都对他表示冷落。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锥刺股”。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另外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拿了一把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并且官至丞相。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都说明了一个同样的道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坚信这一点并且脚踏实地努力,就会实现改变命运的愿望。对于匡衡这样的农民之子来说,读书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有些人常常以现代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给不同出身的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舞台,而竞争靠的是实力,实力来自读书。

前一段时间,许多媒体作了关于高考恢复的报道,被采访的人无一不承认是高考提供了机会,是知识改变的命运。他们都认为,如果不是那次高考,他们可能还在渔村捕鱼,或者还在工厂当钳工。几十年前的高考,对他们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新起点,是施展抱负的里程碑。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到现在的几十年间,千万人的命运因读书和知识而发生了改变。如果考上大学,那就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岭,这是很清楚的一句话。有一个中学老师打比方说,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全在于高考,如果考上就穿皮鞋,考不上就赤脚。为了穿皮鞋,为了能够有一双像样的皮鞋,很多人奋力拼搏,最后终于实现了愿望,人生的转折由此开始。

大瓠的启示

直到今天,虽然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但是高考仍然是千百万人寻求人生改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当然,读书不一定非要在学校,自学成才的人很多,通过读书改变人生也不是一定要考大学,有很多人自学成才后成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机会有很多,能不能抓住机会并利用好机会,关键就在于个人的知识储备,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无论要走好哪一条,都需要知识作为后盾。

实际上,读书无用论还存在另一个偏见,那就是对于“用”的理解。什么是用?并非可以获取可见的物质利益和让众人艳羡的功名富贵才叫有用。庄子讲的“无用之用”有一定的启发。有一次,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说:“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