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学会感恩(2)

你在为谁学习 作者:李明军


有不少宗教的信徒在吃饭前都要举行仪式,祷告或者唱诗。基督徒常念的一首《谢饭歌》是这样的:

我们会食同心感谢

一粥一饭来处不易

上帝恩赐同胞血汗

欢喜领受为人服役这个也就是中国古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每一粒粮食上都浸润着农民的汗水,也都是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应该感谢大地,感谢劳动者。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佛教寺院僧人在吃饭前有“五观”,食物来自许多人的劳动,食物还来自对其它生命的伤害,即使素食,也会伤害地里的昆虫和蔬菜、稻谷上的害虫,仪式也是为了感谢为人类牺牲的其它生命。我们即使不是教徒,没有必要在饭前举行仪式,但是也应该在吃饭的时候能想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能想到农民,能想到父母,还应该想到这世界上由于各种原因,还有许多人吃不到饭,经常处于饥饿状态,所以要珍惜这顿饭。

德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曾说:“人类为了使自己更为富足,便从外在环境取用各种东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但若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这不管是对形成身体养分的食物,或头脑中运作的知识都是相同的道理。‘感谢’或‘敬畏’,是人类与外面世界取得关联的重要感情。”

饭前的静思和感恩,让我们把烦恼暂时放下,让宁静与喜悦充满我们的身心。伴随着这种仪式,我们回归到“吃饭就是吃饭”的本来状态,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我们感悟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对宇宙最高力量的赞美。赫舍尔认为感恩意识意味着承担任务,受到召唤,它体会到生活是获得,而不是索取。它的内容是为收到礼物而感激。感恩意识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是做人的本质特征。

感恩犹如源源不断的心灵之泉,它滋润心田,免于干涸;它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只是一念之间,就会使生活发生彻底的改观。如果我们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就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就会觉得自己很富有。

让我们也来和鲁道夫史代纳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吟咏:

亲切的农夫,谢谢您!

亲切的太阳,谢谢您!

亲切的雨,亲切的大地!

谢谢美味的米!

太阳的光芒,

大地的恩泽

忘不了你们的恩赐。

“树欲静而风不止”

现在的中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受到宠爱,时间长了,导致他们觉得父母的关怀是理所当然,不仅没有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反而对太过关心自己的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不懂得感谢,只知道索取,一切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有的青少年埋怨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没有权势,因为父母没有足够的钱,因为父母对他要求严格,因为父母爱唠叨。有的人甚至怪自己生错了人家,没有生在权要富豪之家。且不说人的生、老、病、死是个体无法掌握的,实际上,人生的幸福与否与权势、财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生长在平凡家庭,能享受到真正的天伦之乐,能享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深爱,也有发展的更广阔空间。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看他在什么地方,而是看他从起点开始前进了多少。有很多有权贵之家的子孙,因为仰仗祖父的权势富贵,不思进取,实际上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后退了,他们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人生。

现在许多新新人类都与“世界接轨”,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他们视幸福为天然,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他们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