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3)

现代茶经 作者:姬晓安


“皮陆”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两位茶人的合称,分别是指皮日休和陆龟蒙。

皮日休(834—883年),晚唐著名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湖北襄阳人(一说襄阳竞陵人)。懿宗咸通八年(867年)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早年即志在立功名,出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至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

陆龟蒙(?—约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唐代文学家。早年举进士不中,曾往苏湖二郡从事,后隐居甫里,虽有田数百亩,因地势低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于顾渚山下经营一茶园,岁取租茶,自为品第,著有《品第书》。

皮日休与陆龟蒙相识后,并与之唱和,成为一对亲密的诗友,世称“皮陆”。

在他俩大量的唱和诗中,涉及茶的,皮日休有《茶中杂咏》十首之多,陆龟蒙有《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他们在苏州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烹茶品茗,且又一唱一和,如此的情调和情景,实在是让人羡慕不已。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十首唱和诗,分别有茶坞、茶人、茶笋、茶、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十题。

就这样的一唱一和,他俩把中国的茶文化,表现得妙趣横生,更把彼此间那种品茗的意趣刻画得入木三分。“皮陆”以诗的灵感,丰富生动的辞藻,形象的笔墨,艺术地描绘了唐代诸方面茶事,可谓是一部用诗写成的《茶经》。

5.卢?仝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卢仝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如今在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一碑亭里,还竖有“卢仝故里”碑。碑身正中有“卢仝故里”四个榜书大字,是清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两侧是“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经演变成茶道,因此卢仝在日本久负盛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卢仝故里”碑曾震慑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涂炭。据说当年有一天,日本鬼子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还杀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队鬼子兵从村外向村东门走来,准备再次进村抢掠。奇怪的是,当他们走到“卢仝故里”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鬼子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这个故事让人心生感动,卢仝温和但强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后化解战争,使凶残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