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匮乏到充裕(3)

中国消费的崛起 作者:(英)葛凯


但是自从1978年的经济改革以来,国家开始放宽对零售部门的管理和商品定价,对商品采购的垄断也宣告结束。事实上,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消费需求开始真正决定生产的种类和数量。农民成为第一批受益者,因为他们可以自主生产,出售多余的粮食。随着私有制、乡镇集市和城镇市场的重新出现,又有一些小规模的零售业者开始活跃起来,正是这一群人成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在全国各地的大城小镇里,这些小生意人对大众零售业乃至消费主义在中国的重新引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这些处于萌芽期的创业者们也必须有东西可卖才行,在1978年12月,政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允许农民将他们生产的粮食直接卖给消费者或中间商,而不是只卖给国家,更不用严格参照国家定价来卖。在利益的激励之下,农民们开始想办法提高产量,伴随着农业生产的繁荣,农民收入也开始有了改观。

市场和消费的自我繁殖能力都非常强,因此销售对象从农产品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个体商户、摊位和小店的数量从1980年的100万增加到1985年的600万。截至1986年年底,共有6万个市场在全国各地开业。举个例子,在那段时间里,沈阳市就形成了10个大型露天市场、34个小型市场,共同服务全城300万市民以及200万周边群众。在这些市场中最大的北行农贸市场,面积有美式橄榄球球场那么大。

可以说,北行农贸市场的故事浓缩了20世纪中国纷繁复杂的商品销售历史。该市场最早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1957年农业集体化的到来,北行农贸市场被废止,成为人民公社的一部分。后来政府重新调整了政策方向,允许合作社社员在少量自留地里种点蔬菜出售,北行农贸市场终于在1960年重新开放。但是好景不长,6年以后,市场再次被迫关闭。随着经济改革的到来,北行农贸市场于1979年年初第三次正式开业,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商铺就超过5 000家,此后沈阳还有43家市场陆续开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