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匮乏到充裕(5)

中国消费的崛起 作者:(英)葛凯


全国各地的市场因为产品而相互联系,而且整合度不断得到加强,中国也从原来全民共享的匮乏和不流动转变为一个拥有流动人口和商品的国家。就拿北行市场来说,在重新开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基本上每个省份和地区都有人在这里做生意,商品的种类也得到了快速扩张,想买地方特产在这个全国性市场里也不再是难事,在北方也可以买到来自南方的新鲜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度(即同样的商品有两种价格,一种由国家制定,另一种由市场决定)加速了市场的发展,因为供应商出于利益的考虑,总是将国家分配的物资中最好的那一部分压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之前在国营商店里所出售的商品价格都是由国家定的,但是市场的出现让消费者逐渐养成了讨价还价的习惯。最初无论是卖家还是买家都不愿意在价格上争论不休,因为价格是国家定的,但几年以后,基本上每一个来北行市场买东西的消费者都学会了讨价还价。固定价格的终结以及商品种类的丰富还让“货比三家”变得重要起来,但国营商店的定价还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参考。同样,选择的权利让每一个消费者成为对自己负责的“质检专家”,在买东西的时候仔细检查,不放过每一个水果或衣服的每一条接缝。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商人通常被看做“不劳而获”的代表,他们不是通过烈日下繁重的农业劳动或手工制造来获取回报,而是通过操纵价格和信息来攫取利润。即使是在20世纪初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商人在大众文化中的形象也多是负面的。那个时候跟现在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商品在质量和价格上都一模一样,如今的市场价格又一次随着外国人的溢价或者对市场行情和卖家不够了解的消费者而波动——其实在中国有很多事物都是如此。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也难怪讨价还价迅速风靡,成为市场里的一道风景。虽然后来大型零售商店对商品和价格的标准化缩小了讨价还价的空间,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商场里还是有消费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获得了一些折扣。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又一次成为人们谈话中说不完的话题,紧接着最传统的问候——“吃了没”,“这东西你花多少钱买的”成为人们日常讨论最多的话题。

中国在致力于发展消费主义方面的初期表现可以用数字来衡量,1981~1991年这10年里,零售商店的数量几乎翻了两番,从202万增加到了924万,零售业从业人员从763万增加到了2 199万。简言之,消费主义在柜台内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消费选择让中国消费者尝到了买方市场的甜头,此外中国政府还致力于发展国民经济中的服务业,以此来与中国强大的制造业相匹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