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谈判在墨西哥坎昆召开。在乐施会的研究基础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在会议开幕时就大肆抨击最富有的国家。像贝宁和布基纳法索这样弱小且极为贫穷的国家立场坚定,它们的谈判代表怒目圆睁,使美国的谈判代表不敢抬头正视他们。他们控诉说,美国的棉花补贴挡住了他们的脱贫之路,山姆大叔对美国棉农的慷慨使他们无法与其展开公平竞争。最贫穷的国家愤怒地指出,美国的棉花补贴超过了非洲许多贫穷产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若美国打算支持自由贸易,美国人需要说到做到。这种怒目而视持续了数天。最终,谈判破裂,富国和穷国都放弃了。但是,他们的观点获得了赞同。几个月后,世界贸易组织裁定:美国的棉花补贴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美国给予本国棉农补贴是不公平的。2004年夏,因该项巨额补贴被放在聚光灯下,美国的贸易谈判代表同意把棉花补贴摆到桌面上,而且希望在多哈回合谈判期间“快速而具体”地解决棉花问题。然而,直到2008年秋季,谈判依然没有打破僵局,美国政府的大部分棉花补贴仍在继续提供。
毋庸置疑,美国政府给棉农的补贴数额巨大,它们对贫穷国家的不公平性也不用怀疑。但若有人认为美国在全球棉花种植业的竞争优势仅靠政府的补贴,他应该花些时间到得克萨斯州的拉伯克附近转转。尽管这些补贴是美国生产者的福音,但像纳尔逊·雷恩施这样的棉农的成功绝非如此简单。
首先,在美国棉花补贴政策实施前,美国棉花种植业的优势地位早已确立了一个多世纪。如本书后面章节所述,早在200多年前,美国棉花种植业就把其竞争者甩在了身后。因此,尽管补贴可能是其成本优势的部分原因,却无法解释美国该行业长期主导全球棉花市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