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用补贴来解释美国的主导地位是对美国棉农非凡的企业创新能力的漠视。在许多方面,美国的棉农成了工商管理硕士研究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案例。美国的棉农已改进了其生产方式、市场营销、技术及组织形式,以应对全球市场的供需变化。棉花的供需变化有时很小,其变化趋势也可预测,因此美国棉农能够看清市场前景,但棉花市场有时也会风云突变,将他们眼前的世界重新布局。每一次,美国棉农都以富有创造性的新点子、新技术和促使美国政府实施新政策等策略应对这些剧变。我与纳尔逊和露丝·雷恩施的第一次会面只有短短几分钟,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于必要,他们的开放性思维和眼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地区特质,也是比较优势,因为贫穷国家的棉农由于种种原因是传统型而非创新型的,他们因此
失败。
美国棉农非凡的适应能力和企业家谋略来自他们的性格以及美国的制度与管理机制,这是许多贫穷国家的棉农所不具备的。在美国,农场、市场、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各尽其责,所有这些因素在一个有效的链条内共同工作,而这要领先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数十年。在西非的大部分地区,不管有没有美国的棉花补贴,其全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都很薄弱。此外,在许多国家已经实施的制度将资源和力量用在别处,而非向棉农提供便利。
尽管补贴本身不足以解释美国在这个行业的主宰地位,但补贴是更广泛的现象的一个实例,正是这个现象使美国农民似乎永远处于主宰地位。200年来,美国的农民推动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不断完善的公共政策,这使他们能够缓解棉花种植和销售业务中内在的重大竞争风险。他们已经想出如何在市场中竞争以及在风险过高时避免竞争的方法。换句话说,从一开始就有一套制度使美国棉农免受各种市场力量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