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为什么败给了美国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第二章 中国为什么败给了美国-从棉花生产说开去

胜在避开劳动力市场

需求拉动:贫苦阶层爱上“华美的服装”

世界上最早的工厂就是棉纺织厂,而且正是棉布和棉纱生产方面的创新揭开了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不断涌现使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为纺织品的生产从家庭作坊转移到工厂开辟了道路。英国棉花产业的生产力爆发极大地降低了棉花价格,从而使穷人在历史上首次能够穿上漂亮迷人的衣服。一个消费者阶层诞生了。19世纪的历史学家爱德华·贝恩斯这样描述了廉价的棉质衣服对消费的拉动:

极其漂亮的廉价棉织品给人民大众带来的利益……贫苦阶层也能像18世纪的中上层人士那样穿得非常整洁,甚至享受服装的乐趣。19世纪的国家节日展示的华丽服饰的精美程度不亚于18世纪出入于会客室的人的服饰。

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力,而较高的生产力反过来又降低了价格。较低的价格扩大了人们对纺织品的需求,使英格兰急需皮棉。英国大众爱上了“华美的服装”,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当时,普通大众能买得起的一件廉价棉质衣服的价格相当于今天的5.99美元。那时和现在一样,消费者的需求是世界贸易背后的驱动因素。

当然,美国为何成功地满足消费者对棉花的需求不能单靠英国人对棉花的需求来解释。的确,在工业革命发轫时,美国完全不像个有前途的棉花产地。正如图2-1所示, 1791年,美国在世界棉花生产中的份额少得都无法计数。美国南部在1791年生产的棉花仅为200万磅,和其他棉花产地比起来微不足道。亚洲棉产地(比如印度)的产量近4亿磅,它会在乎美国南部的竞争威胁?这值得怀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