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为什么败给了美国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接下来发生的美国棉花生产的繁荣令人惊骇。10年内,美国的棉花产量增加了25倍。美国内战爆发前,美国的棉花年产量超过10亿磅,大约是世界棉花总产量的2/3。美国的棉花大部分用于出口,1815~1860年,棉花出口额占到了美国总出口额的近一半,美国出产的棉花70%以上出口海外,其中主要是到英国。在较短的时间内,美国的棉农就痛击了他们的外国竞争者。

胜利并非唾手可得。首先,由于将资本、劳动力和企业的资源都集中在棉花生产上,这使美国南方在大工业发展方面远远落后于北方,而该差距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缩小就在此前25年。其次,早期的美国棉花生产大部分是在奴隶种植园,因此奴隶制度对美国棉农的“生产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种植园奴隶制度是美国经济史上诸多劳动制度中最令人发指的制度,不过我们还会看到,在T恤等棉质服装生产和贸易中起作用的令人厌恶的劳动制度里,奴隶制绝非仅有的例子。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的贸易怀疑论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奴隶制是美国第一个重大的“公共政策”,其目的是使棉花种植者免受竞争市场中的经营风险的困扰。出于多种原因,依赖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而非依赖被捕获的奴隶本身就是种植者不愿承担的风险。此外,该风险很可能会阻止美国棉花生产的爆炸式增长。

美国内战以前,在美国南方种植棉花是个伤脑筋且非常辛苦的体力活儿。从仲春开始,棉农要锄地,为播种作准备,然后用驴犁地。播种之后,他们与杂草的战斗就开始了。柔弱的棉株无法自己抵抗猖獗的杂草,因此棉农需要工人不断帮他们防止幼苗受到杂草的侵害。事实上,大量的记载都披露了棉花会“受杂草的侵害”可能是美国种植园主最大的心病,也是最耗体力的工作。尽管节奏缓慢,除草与间苗的工作几乎要持续到夏末,然后长达4个月的采摘期就开始了。在美国大种植园里,一个工人能够种植7公顷棉花。

关键是,这些工作的时机和强度受天气左右。因此,若没有天气预报,种植者无法预测他们的必要劳动量。在多雨的春季,每块田除草的次数高达6次,在这样的季节,必要劳动量就会翻倍。棉花的采摘是最无法预测的。即使在今天,纳尔逊和露丝夫妇都无法为感恩节旅行制订计划。下雨时,棉农不能摘棉花,而棉花通常需要3~4天的时间才能变干。几天的雨可能让摘棉花者一个星期无事可干,但棉桃张口和变干后就需要棉农尽快采摘,以免纤弱的棉绒被吹走或吹落到地上。淋了雨的棉花会长出斑点并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在降雨前,美国种植园主常常匆忙地采摘棉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