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为什么败给了美国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若依靠劳动力市场,这些严苛而又不可预测的劳动力需求是无法得到满足的。正如加文·赖特所说,即使美国南方真的有劳动力市场,它们也几乎无法运转。农场在地理上的分散造成了通信与交通上的困难。非常低的人口密度加上常年不均衡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低效的信息传播,意味着依赖“市场”来满足其劳动力需求的美国农场主可能付出任何代价都无法采摘完棉花。因此,美国农场的劳动力问题不仅仅是缺少工人和用工成本高,而且是缺乏农场工人和农场主可有效地进行交易的市场。依靠市场在恰当的时间提供恰当数量的工人是一种商业赌博,美国棉花农场主避之唯恐不及。

即使有运作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棉花生产提供的工作机会能否吸引工人也值得怀疑。早先一位研究棉花经济的学生指出:“在白人能够获得廉价的土地后,他们很难成为挣工资的工人,这无疑是这个国家的棉花产业的发展依靠奴隶而非自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当然,同样的话也适合黑人。若没有奴隶制,黑人和白人一样都乐意在自己的农场上劳作。而且在美国成立初期,在美国南方,任何劳动者都能获得土地。

总而言之,由于美国劳动力市场运作不佳以及这些工人拥有更好的选择-家庭农场,因此在美国南方的棉花农场工作对黑人或白人劳动力都毫无吸引力。奴隶制度向棉花农场主提供了规避劳动力市场风险的途径,也提供了避开对家庭农场雇工的限制的途径。奴隶制度使农场主能够耕种更多的土地。更大的耕种面积反过来又增加了棉花的产量。在种植棉花的美国南部,农场的平均规模是北方自由州的近两倍,而且至少对于250公顷以下的农场来说,农场规模和棉花产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简单地说,大农场是奴隶制种植园,而非家庭农场。在1860年之前,正是美国奴隶制种植园生产了全球的大部分棉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