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为什么败给了美国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早期的美国棉花产业的经验教训引起了当代的争论。美国早期对棉花产业的主宰显示了商业上的成功可由道德上的失败来获得,这个评论尤其与T恤相关,评论家认为T恤是在“血汗工厂”中生产的,这与奴隶制度相差不远。但美国棉花的早期故事还为市场恐惧症揭示了一个最重要的教训:奴隶的悲惨生活不是劳动力市场的风险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对市场的压制造成的。压制并避开市场而非在市场中竞争的策略依然延续至今,尤其是在美国的农业领域,它成了可行的商业战略,其他产业也是如此。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压制和避免竞争常常是贫富不均造成的,这种不平衡延续到了今天的世界棉花生产中。

奴隶制度“解决了”劳动力问题。美国西部有广袤的土地,东部有无穷的需求,但美国棉花业的成功还不只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在向西部扩张的过程中,美国的种植园主遇到了可能是美国经济史上最大的生产瓶颈。当他们将棉花种植从大西洋海岸向西推进50公里的时候,棉花种植园主发现英国纺织厂要求的富有光泽且弹性好的海岛棉花无法开花。在美国西部深处,只有纤维较短、棉子较黏的高原棉能够长出棉桃。然而,尽管以印度的古老装置为原型制成的简单的辊式轧花机可以分离海岛棉的棉子,该装置却无法将高原棉的棉子从皮棉中分离。

这种供应瓶颈的严重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一名年轻健康的奴隶每天可以采摘300磅棉花,甚至一个小孩儿每天都能摘100磅棉花。但是,带棉子的棉花是没有市场的。因为辊式轧花机无法将棉子从高原棉中分离,奴隶们只能用手将棉子挑出来。由于棉子非常黏,一名奴隶一天只能清理1磅棉花。以这个速度,英国的纺织厂会因缺棉花“饿死”。

因此,即使伊莱·惠特尼没有想出解决办法,也会有其他人很快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1792年秋,惠特尼创业成功的必要因素都具备了:生产瓶颈、创意、资金来源、赢利途径。对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故事的重点不是伊莱,因为贫穷国家也有大量聪明而富有创造力的人,重点在于跨越式发展必需的所有因素的齐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