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越优化,劳动的价值就越大。例如,付出同样的劳动,你驾驶一辆推土机挖的坑要比你用铁锹挖的坑大得多。所以,最好利用可用的最优资本来工作。
在自由社会中,所有居民都能判断哪些资本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价值。
除了那些出于某种原因依然选择徒手捕鱼的人以外(也许是出于艺术上的原因),每个工人都有3种选择:
1.省吃俭用,自制渔网。
2.贷款购买渔网。
3.为有渔网的人工作。
鉴于选项一需要饿肚子,选项二需要担风险,大多数工人选择第三项。他们只需给人打工,就能得到报酬。
比如,新来的移民芬尼根是个很强壮的男人,做渔民就浪费了他的天赋,所以他决定专做生鱼搬运的工作。靠他强健的臂力,芬尼根一天就能把100条鱼从海滩运到人们家中。他收取总额的2%作为运费,一天能赚2条鱼。
莫里则利用贷款制作了一辆运鱼车,他的运鱼车公司成了芬尼根强劲的竞争对手。虽然莫里没有芬尼根强壮,但是他利用运鱼车,每天能运送300条鱼。因为他的生产率高,他只收取总额的1%作为运费,这样他每天能赚3条鱼。因而,得益于他的资本,莫里收费更低,但是赚取的利润却更多。
由于没有自己的资本,芬尼根的处境很艰难。
莫里看到了商机,他估计强壮的芬尼根如果使用运鱼车,每天应该可以运送400条鱼,从而获得4条鱼的利润(收取总额的1%作为运费)。于是莫里向芬尼根提供这份工作,每天付给他3条鱼的报酬。
如果芬尼根接受这份工作,他就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运费,比自己干更划算。
莫里现在每天有了1条鱼的收入,他可以不必再做运送工作,专心制造运鱼车,而且可以雇用更多的人来扩大生意。
与此同时,运鱼车的普及也会降低所有岛民的运费支出。
将来某一天,芬尼根可能会储蓄足够多的鱼,制造自己的运鱼车,进而和他的老东家竞争。为了防止此类事情发生,莫里不得不支付给芬尼根一个合适的报酬,比他自己干赚得多,但不会多到让他产生自立门户的想法。
虽然大家都得到了好处,但莫里唯一的动机是追求更高的利润。他并不是有意帮助芬尼根,但他的行为产生了这种效果。结果是芬尼根得到了更高的工资,所有人都降低了运费成本。
现实链接
对通货紧缩的完全妖魔化(还有对通货膨胀的相对接受),是当今经济学中最成功的宣传策略。在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眼中,通货紧缩被定义为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全面下降,就好像经济领域的鼠疫一样。只要有一丁点儿通货紧缩的苗头,政府通常就会采取措施抬高物价。
价格下降有什么不好呢?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断上涨的物价,要是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将近150年(从18世纪末一直到1913年)中,美国的物价一直在稳步下滑,几乎所有人都会大吃一惊。然而,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几个阶段。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正如本章所讲述的那样,是因为生产率的提高。如果货币供应稳定(就像美联储成立前的美国那样),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价格下降。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工薪阶层也能买得起装饰家具、量身定做的衣服,付得起水管维修费和乘车费,而这些以前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通货紧缩意味着1850年时存下的100美元到了1880年能够购买更多的物品和服务。
为什么说通货紧缩不是件好事呢?现在的爷爷奶奶总爱说他们小时候东西多便宜,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却总是说自己小时候东西要贵得多。
虽然物价低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我们还是害怕通货紧缩。我们被告知:一旦物价下跌,消费者就会停止消费,公司也会避免支出,工人会因此失业,最后我们会回到经济的黑暗时代。
但是,价格下降并不一定会影响特定行业的发展,我们不止一次地见证过这一点。20世纪初,亨利·福特靠不断降低汽车的价格发了大财,他雇用的工人的工资是行业里最高的。举个更近的例子,虽然计算机的价格不断大幅下降,但是这个行业的赢利还是非常丰厚。产品价格的下跌并未影响计算机革新的步伐。由于设计和制造效率的提高,每年有数亿人能够以越来越低的价格享受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认为通货紧缩只有在局限于某一个行业时才是可以接受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现代经济学错误地认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因而一旦发生通货紧缩,人们就不愿意消费(这样价格就会继续下降),而如果人们继续消费,价格下降的影响就会减弱。真是荒谬。
正如我们前面讲的那样,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消费,而是生产!
不需要劝说人们去消费,因为人类的需求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如果人们不想要某样东西,那一定是有理由的。要么是产品不够好,要么是买不起。不管是因为什么,推迟购买物品,或者把要花的钱存起来,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而且对于整个社会都有好处。
实际上,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消费,刺激需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物价降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
山姆·沃尔顿就是运用这个简单的概念赚了数百亿美元。
虽然有这么多的反面证据,通货紧缩还是被当做经济的头号敌人。这是因为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是政治家最好的朋友。这一点后面会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