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重压之下(7)

超常发挥 作者:(美)西恩·贝洛克


我决定开始向我的听众展示一些有关思维短路的学术研究方面的信息。对人发生思维短路的任何研究都会加深我们对人类行为表现的了解。但我要提醒一下听众们,理解思维短路现象以及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或领域中应该如何预防这一现象并不简单,这需要对从课堂到会议室等很多行为表现领域的发现进行研究。

奖金真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吗?

德国科学家、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以其在数论和统计学上的成就而著称。高斯在少年时期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青年时期就有很多数学发现。高斯在24岁时出版了著作《算术研究》,讲到了当时最神奇的数学理论。高斯绝对是一位世间罕有的数学家,不过我对他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在我的实验室中,我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然后看看谁会在压力大的考试中忘掉自己所学的。

高斯创造的其中一个数学理论是一种计算体系,被称为“模数”,我们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叫它“同余”。研究组的人喜欢选择这一数学理论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以前没听说过它。当然学生都知道那种用来解决同余问题的计算方法(他们在SAT和GRE考试中做过类似的题),但他们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理论。这意味着如果有人绞尽脑汁也解不出,而有人势如破竹地做出答案,那么我们就知道这些表现上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们中有人曾经接触过同余理论。

可以说,来到我们实验室的人都是一张白纸,我们会教给每一位学生如何使用基本的数学方法来成功地解决同余问题。我们的目标的确有点儿高,但这样做的话,大家就可以看到当压力因素加入时,同学们是否会表现得糟糕。不过我们的理由是,虽然目标有点儿高,但是想要真的找到学生们出现思维短路现象的原因,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我们一般教学生用两步法来解出同余的问题,比如32≡14(模数6)这个问题。首先用第一个数字减掉中间的数字,即32减14,然后除以模数6。如果32-14的答案是6的倍数,那么这意味着32-14(相减结果为18)的答案可以被6整除,则等式有解,如果不能被6整除,则等式无解。另一种计算出同余问题是否有解的方法是,直接用两个数除以模数,如果两个数都有同样的余数(在上一个问题中,32和14除以6,同余为2),那么等式有解。

如同GRE这种标准考试的数学部分,我们在电脑屏幕上一次将一个同余问题发给同学们,然后要他们又快又准地解出答案。我们关注的不是同学们淡定地解对答案,因为这种情况下出错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研究组关心的是同学们在被不断催促的情况下,他们解答数学题的能力会如何变化。

在我和我带的一位研究生马尔奇组织的实验中,我们请来了100位大学生,然后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进入实验室,解出数十个同余问题的答案。为了进行这个实验,马尔奇在校园里散发传单,上面写着参加解题的心理学实验就能拿到奖金。我们很小心地没有在传单上提到任何与数学有关的东西,因为我们不想只招来那些数学爱好者。我们想要找的是形形色色的人,这样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压力环境下是在考试中如何作出反应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