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面试时的智慧(4)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职场生存智慧 作者:冠诚


铲除“浮躁”之根

20几岁时,面对求职就业的压力,偶尔有急躁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长期处在“浮躁”状态下以及因为浮躁而作出盲目的选择,将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求职的成功概率也会大打折扣。

当我们心不在焉的时候,当我们坐卧不宁的时候,当我们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的时候,当我们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当我们急功近利的时候,当我们盲目地与人攀比的时候,浮躁便犹如幽灵一样,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它腐蚀我们宁静的心灵,让我们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它挑逗我们坚强的意志,让我们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山望着那山高;它贿赂我们凡人的肉体,让我们耐不住寂寞,守不住信仰,宁愿放弃原来的理想和努力。

浮躁的人喜欢与别人比,但总是比不过别人;浮躁的人急功近利,但总是得不到最大的利益;浮躁的人总想做大事,但他们往往连小事都做不好。

这和企业的用人目的是相悖的。所以,浮躁一旦表现出来,就很容易让企业放弃你,使得求职的成功率很低。

此外,还有些人在就业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而要想彻底铲除“浮躁”之根,就要求我们学会专注。专注的人有一种永恒的定力,在各种时尚潮流面前不会左右摇摆,更不会发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世界很无奈”的感慨。他们不会朝秦暮楚地跟着感觉走。在外人看来,他们可能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异类,是“做我自己”的偏执狂,但这种远离浮躁的标新立异却是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超级密码。

总之,浮躁不仅容易导致自身短视,容易导致不能专心做事,而且还使得用人单位顾虑重重。要想找好的工作,一定要先沉下心来,切忌浮躁,不做“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

消除盲目的攀比心理

“小张去了上市公司,小李去了外企……看来看去都比我好,可他们的能力并不比我强多少,我怎么就得去一般的小公司呢?进不了大公司,我就不工作了!”

一棵树上的树叶,没有两片是相同的。大学生的“就业攀比”是在和别人作无谓的对比,这种“面子”上的较量,最终受伤最重的很可能恰恰是自己。如果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攀比者必然是情绪低落、心态失衡,“高不成低不就”便由此产生。

在用人单位眼里,现在的求职者往往高不成低不就。他们认为,现在的求职者没有以前那么肯吃苦,专业知识又不能马上运用到工作岗位上来。这样的成见固然跟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情况不完全了解有一定的关系,但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求职者自身。

人各有所长,人也各有机遇。努力寻觅自己中意的工作,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但要明白一点:工作是找给自己干的,不是找给别人看的。一个人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成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当村官、下社区、进民企,有的人甚至为此放弃了到手的或可能很快到手的优厚的物质待遇。这本身就是大学生们心态日益成熟的表现。清晰的定位,务实的态度,再加上长远的眼光,才是年轻学子们得到理想工作的重要因素。

那么,该如何抛弃攀比心理,正确求职呢?

首先,读书期间苦练内功,积累专业能力。证书不代表能力,但用人单位在筛选面试材料的时候,这些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学的是会计,最好能拿到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如果你想进外企,最好能有足够高的托福成绩和一定水平的外语口语能力;如果你想成为公务员,你最好先是党员并且具备相关的行政能力。

其次,找工作时不受专业局限,拓展综合知识。用人单位愿意录用研究生往往是看重他们的综合知识背景。因此,要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在读书期间多接触有关经济、管理、营销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在主动求职前,必须先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就业倾向、就业态度,分析自己的求职技能和技巧,从内心先问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客观分析自己的竞争力如何。要做到有头脑地自己与自己竞争,而不是一味地与他人攀比。

再次,要肯吃苦,愿意从基础做起。作为一名新人进入公司,由学生转变成为企业员工时,有太多的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面对新的环境,我们只有肯干多干,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最后,认真对待自己投出的每一份简历。很多同学在投简历时怀着“广撒网、多捕鱼”的思想,他们坚信投简历量变会引起质变,这样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机会。但当面试机会真正出现在眼前时,他们却会因为对所聘企业知之甚少而与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在面试之前,我们应该对应聘的单位有充足的了解,善待投出的每一份简历。

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在不断有意识地加强自身能力的同时,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就一定能消除求职时盲目的攀比心理,不再使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