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消费狂欢

末日经济 作者:(美)威廉·波纳


当然,股票持有者和房地产拥有者享受着“财富效应”带来的好处。他们没有其他收入,但每次计算净资产,他们就会高兴地看到数字又变大了。减税同样也刺激了消费。

日本消费经济的最大推动力来自债务。日本人一向是世界一流的储蓄者,但当时的经济学家很少注意到,日本人已经由一流的储蓄者变成了顶级的借款人,债务攀升到收入的130%。人们在投资泡沫时期心情总是特别愉快,日本人心情愉悦地继续着这场信贷消费狂欢。流通中的信用卡数量增长了3倍。不久之后,原本很节俭的日本人的债务水平已经相当于美国人了。银行贷款总额也增加了,在1985~1990年间,增加了7 240亿美元。消费者信用公司,也就是“非银行业银行”的贷款,同期也增长了700%左右。

每一笔债务都对应着一个债权人,会计人员会这样告诉你。“每一个繁荣期,总对应着一个萧条期”。我们可以这样补充说明。有纸醉金迷的时光,就有对应的清算日。在泡沫时期,日本储蓄者给这场消费狂欢提供了资金。日本95%的国家债务来自国内。在这一时期,日本仍然保留着世界最大债权国的身份,其国外资产净额大约占到GDP的10%。

这种新货币和信用制度必定会产生后果。从宏观上看,这样一大笔资金是不可能凭空出现的。一般来说,企业支付工人工资,然后工人花钱购买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回到企业手中的钱就是工人的工资减去存款,而工资成本则由销售收入抵消。当工人把他们的存款和信贷都用于消费时,钱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进入企业的保险箱。由于企业并没有多支付工资,却收回了更多的钱,从宏观角度来讲,整个社会的生产利润就降到了最低水平。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它们看到的是一夜之间剧增的销售额和更高的利润,于是它们想当然地认为需求在增加,它们应当扩大生产。所以,企业建设了更多工厂,提供更多产品,并雇用更多工人。但是这种由信贷催生的新的需求无法持久。人们或许可以借款,但是借的钱终究是要还的-无论多久,无论以何种方式,这些借款都是要还的。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借了100万美元。用这100万美元,他可以买很多东西。看起来,他的生活水平在一夕之间就提高了很多。他的额外消费支出也许能让贸易商和制造商觉得应该生产并出售更多的产品。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良机,贸易商和制造商可能也会借款。但是迟早有一天,这个人借不到又一个100万美元了,他需要还清之前借的那100万美元。自然而然地,灾难发生了,整个链条开始崩溃。这个人不仅无法应付他想要的高消费方式,还要将开支降低到最初的水平之下,才能还清借款。而同样用借款来满足新需求的贸易商和制造商,发现他们的销售额不仅没能达到预期水平,反而比扩大生产之前更低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但是这一天终将到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