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从信贷膨胀到信贷紧缩

末日经济 作者:(美)威廉·波纳


动用原有储蓄和借钱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从宏观层面来看,“动用储蓄金(超支)”意味着你可以花这些似乎凭空冒出来的钱,这当然让人非常高兴。但问题是,你不能一直这么做。过不了多久,你的储蓄就没了。你需要重新开始存钱,不管你乐意不乐意,你都必须这么做。这时,“超支的美德”就会变为“节约的陋习”:企业仍需要支付工人工资,但是这些钱不会再通过销售额回到它们手中了。

一旦动用储蓄的人和债务人觉得他们不能再这样超支下去,关键时刻就到了。大量借款、大手大脚花钱时的自信消失了。首先他们会想弄清楚他们的期望还能不能实现。他们可能会说,也许股市还将上扬,就像自己原先预期的那样。他们可能会认为,也许资产价格会稳定下来,或者还会下挫。他们可能会犹豫:“也许我应该再等等,然后再买第二辆车……或者买更大一点的公寓。”犹豫会导致销售额的下降,而销售额的下降会导致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及混乱的局面,从而引发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企业裁员,加班费减少,新的扩张项目被搁置或放弃,利润下降,投资者撤出。而随着销售额和资产价格的下降,投资者开始抛售股票和房地产,二者的价格越来越低。一种新的情绪笼罩着金融市场。无边的自信变成放弃、绝望甚至恐慌。清算日已经到来。

在经济低迷期,相较于信贷膨胀给人带来的愉悦,信贷紧缩就像警报声声,让人厌烦。信贷膨胀时,由于多出来的资金不能被工资开支抵消,市场上有大量的剩余资金;但在信贷紧缩状况下,资金正在退出市场,变成对企业毫无意义的存款。通常,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会削减工资成本;而消费者,同时也是工人,能花的钱就少了。销售额下降,但至少企业成本已经降低-为的当然是保证利润率。但是一旦消费者储蓄增加,或者开始偿还贷款而不是继续借钱,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率都会受到重大打击。虽然工人的收入(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工资成本)还是一样,但是开支却减少了,其结果是灾难性的。而当企业面对下跌的销售额-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削减工人工资时,情况就变得更糟糕了。此时,消费者能花的钱就更少了,消费支出进一步减少。

物理学领域的牛顿第三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经济领域。行为会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应。借款和消费产生的泡沫会因过度节约、破产和债务偿清而成为“反泡沫”,最终消失。这就是1990年1月日本经济泡沫开始破灭后发生的情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