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彩色笔与过滤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养成信息过滤的好习惯(5)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 作者:(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在职业生活中,我也会采用上述信息过滤和信息分类的方法。例如,每次开会我都会做笔记,可是这些会议笔记到最后往往会乱七八糟、毫无头绪,因为开会时分组讨论的思路经常是毫无章法可循的。开始说的是主题甲,后来又转到主题乙和主题丙,最后又回到主题甲。有些与会者可能会插入无关的推论,从而打乱正常的讨论。根据同样的信息,另一些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偏离会议的主题。

这些现象未必就是坏事。毕竟开会就是为了让人们发表各自的意见、表达不同的观点。不过,对我而言,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会议记录反映出来的经常是杂乱无章的信息和彼此矛盾的观点,从而导致难以提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我每周都会安排时间阅读本周所有的会议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也会采用大学期间形成的信息过滤方法,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把各种信息区分为几类,再把相关内容融汇整理成一个文件。(大部分会议发言我都是记在笔记本电脑上,利用剪切和粘贴功能,电子记录的整理要容易得多。有关这方面的介绍,详见第十一章。)通过事后复读和重新整理,我把所有不重要的内容全部过滤掉,从而把重要的内容记下来。

回顾信息的好处

我采用的信息过滤方法还有一个优点:哪怕是在第一次阅读有关内容几天或者几年之后,也都可以很容易地快速找到关键信息。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面已经讨论过个中原因:人的记忆极不可靠,即便是非常用心地去记忆信息,那也未必能确保这一信息可以保存在长期记忆之中。当我需要重新整理某些资料的时候,只需浏览彩笔标记出来的内容即可,而不用重复阅读全部内容。

然而,在上大学期间,我并不是止步于仅仅重读经过信息过滤之后的笔记。我经常会把这些内容输入电脑,作为一个文本文件保存起来。如此一来,就可以剪切和粘贴一条条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之按照前后词序排列起来。把相关信息按照存放位置分类存放的处理过程虽然有些单调乏味,不过却能帮助我更轻松地建立起笔记内容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单是重复过程本身—重复阅读之后,再重写一遍—就会使得重要信息更容易记住。

表面上看,重复可能并不像是一个多么明智的组织方法。说到底,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岂不是要比重复几次的效率更高吗?这个道理往往是对的,不过重复自有其好处,特别是要把信息装进大脑的时候,尤其如此。你要记住,不管是动手写一遍,还是用眼看一遍,重复接触信息能显著增强记忆效果。需要用到信息的时候能够轻松记起,就会更加有条不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因此,我甘冒自我重复的风险,推介自己关于有序组织的第十五条原理://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事实上,我每天都会接收或汇集与自己设定的目标相关的各种信息,其形式可能是会议笔记、电子邮件,也可能是PowerPoint演示文稿,我会有意把在自己不忙或者头脑清静时会重新回顾的内容标记出来。举例来说,假如我正在看一个打印出来的文档,我会用彩色记号把之后需要重复阅读的内容标出。如果是Gmail上的电子邮件,我会给它加上星号。使用微软Outlook邮件管理器的用户可以加上“后续标志”。如果是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上看到的内容,我会使用阅读器提供的工具,标记出这个文本,并将其添加到剪切板上。如果是在网上看到的内容,我会给这个网页加上书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