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彩色笔与过滤器: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养成信息过滤的好习惯(4)

Google时代的工作方法 作者:(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刚才的办法很不错,可我不是学生,我都好多年没翻教科书了。那么,这种方法又能给我什么帮助呢?你能这么问,我很高兴。在离开学校之后,我不再需要记忆术语和数学公式了,但我继续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过滤书刊、文章甚至电子邮件中的信息。

例如,我会使用Gmail上的标签功能,尽可能地自动过滤收到的电子邮件。假如不对电子邮件进行过滤处理,我会被收件箱中汹涌而来的邮件洪流压得喘不过气来,不知道邮件从哪里看起。关于Gmail上的标签和过滤功能及其使用方法,我将在第九章中加以解释。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同样也采用了过滤技术,尽管这里的过滤跟大学期间的做法略有不同。

在吉姆和我写了很多章节内容之后,我们把每一章的Word文档提交给编辑塔莉亚·克鲁恩(Talia Krohn),然后等待她的反馈意见。接下来塔莉亚使用Word软件的批注工具,在每一章的文档初稿中插入她的编辑建议和所提问题。

我把塔莉亚返回的原稿和带批注意见的版本一并打印出来。接下来,第一遍通读批注意见的时候,我尽力决定怎样对这些编辑意见分门别类。我的目标是按照优先顺序归类—哪些意见需要花费的精力最多,哪些需要花费的精力最少。这种做法让我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可以更加高效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例如,我会把简单易做的修改放在每天的最后工作时间进行,这个时候我会比较疲倦。对于那些相对困难的修改工作,则是安排在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的时候进行。

看完第一遍后,我把编辑意见划分为了四类,其中的三种意见用同一种颜色标注。我在这里的目标是根据任务性质和难易程度过滤编辑意见,而不是像在大学期间看教科书那样,基于记忆或学习的需要来分门别类。

第一类是诸如调整语句之类次要内容。这些通常都是显而易见的固定搭配,不值得花时间去字斟句酌。由于初稿当中这类需要调整的地方相当多,因而我决定不用颜色鲜艳的荧光笔标出。要是用荧光笔把这些地方一一标出,无论选用什么颜色,这种颜色一定会满眼都是,从而使我难以在纸面上迅速找到其他的标注

内容。

第二类是需要重新组织的段落或章节。这些地方的修改比第一类略微费时一些,不过一般也不需要耗费我们多少精力。我用黄色笔标出这些地方,因为这是一种柔性的调和色。由于这些修改意见不具有最高优先级,因而不必像第三类和第四类修改意见那样值得我们关注。

第三类是塔莉亚针对某个要点或趣闻轶事提出的问题。这类意见的优先级高于前面两类,因为我们在强调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我用醒目的绿色标注这类内容。

第四类是建议补充某些内容的编辑意见,譬如为了让我们把观点论述得更加透彻,建议多举几个例子之类。这种意见有时候需要我们再作些补充调查或思考。不管是哪种情况,第四类内容都意味着我们需要增补文字,这些工作跟第三类一样,都比完成前两类修改的难度大。

顺便说一句,之所以说在任何一个项目上,聆听不同的观点是很重要的,这又是一个例证。吉姆和我作为两个合著作者,有时候会陷入彼此完全一致的意见之中。需要有一个客观公正、聪慧睿智的局外人—在这里就是塔莉亚编辑—为我们指出改进之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