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性人一定自私自利吗?

博弈论平话 作者:王则柯


如果你同意我们对原来“标准”的情侣博弈模型的数据作修改,同意下面大海和丽娟的“周末节目博弈”,我还想利用这个机会为现代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假设说几句话。

现代经济学所谓经济主体人的“理性行为”,被许多人误解为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其实不是这样。现代经济学所说的理性行为,是经济主体人奔着自己的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而去,就是说努力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之下使自己的目标函数的函数值达到最大。

首先,理性的经济主体人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函数”,其次,他的行为是努力让他的目标函数的“函数值”达到最大。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所以,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讲,所谓理性人,就是目标明确的人。仅此而已,岂有他哉!

看到这里,读者不免要问,这样简单的模式假设,何以概括大千世界那许许多多目标明确的主体人呢?这个问题提得好,症结就在这里。许许多多目标明确的主体人,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造就我们这个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现实世界。

以“目标明确”四个字为主要特征的理性人模式,概括力非常强,差别在于各人的目标不同。如果某个人的目标函数是他个人财富的总值,从而他的行为的目标是个人财富最大化,那么他的确是只考虑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人。但是如果某个人甲的目标函数是另一个人乙的幸福和快乐,那么甲已经不是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主体人了。符合这种模式的人很多,初级的母爱,就大体上可以用这种目标函数之下的理性行为来描述。君不见,一些母亲哪怕自己吃剩饭,看着儿女“享受”麦当劳,心里也高兴。

经济学者当中,流传着“进入目标函数了”的说法。原来,大千世界有一些大多数人觉得不可理喻的行为,但是经济学者觉得还是可以理解。例如,香港、广州都发现过个别居民喜欢收集垃圾的案例,他们自己满屋子都是垃圾,臭气熏天,老鼠成群,惹得邻居十分恼火。但是在经济学者看来,他们也是理性人,只不过他们把收集旁人看来是垃圾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标罢了。收集垃圾,越多越好,“垃圾进入目标函数了”,这种怪异行为还是可以理解的。垃圾自然不雅。雅观的,可以想象成收集石头。假设一位教授非常热衷收集石头,弄得满屋子都是,夫人也不胜其烦。这种行为似乎不可理喻。但是在经济学者看来,“石头进入目标函数了”,道理就是那么简单。推而广之,假如一个人老是帮另一个人说话,经济学者也把这种情况描述为另一个人“进入(这个人的)目标函数了”。

可见,行为怪异不等于非理性行为。怪异的行为可能还是理性行为,只不过他的目标函数怪异罢了。

与此相对,如果某个人的目标函数是天底下劳苦大众的生活水平,他的行为目标是让天底下劳苦大众都能够过上好日子,那么他这个理性人就是天底下最大公无私的人物了。

在我们已经讨论过的模型当中,西方的政治家可以说以选票数目作为自己的目标函数,追求选票数目最大,以便当选议员、省长、州长甚至总统。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可以说以自己的销售利润作为目标函数,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诺曼底战役当中,双方都把克敌制胜作为自己的目标,细分下去还可以要求歼灭越多敌人越好。

江西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一些指挥员以地盘大小为目标函数,另外一些指挥员以歼灭多少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函数,他们都是理性的战争主体人,都符合理性行为的模式。至于以地盘大小为目标的行为遭到失败,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行为赢得胜利,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因为失败,就说当事人一定不是理性的主体人。

总之,理性行为不等于自私自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考虑一下如何形成雷锋同志的目标函数。这里说的,是毛主席号召学习、周总理题词刻画的那个雷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