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次贷危机:战争的新形式(3)

金融殖民 作者:刘福堆


2008年10月爆发的金融危机迫使全球利率普降,这让为近两成贷款配置利率掉期合约的中国燃气集团大受其害—为其债务多负担2 360万港元的额外利息,合约约定利率与即期美元利率差额将该集团债务利率推升了个百分点。

而使得纯利下降78%的减值是如何来的呢?按会计准则,公司需将当期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因此,2008年四季度发生的次贷危机恰好对中国燃气集团2008年年度财报造成极大影响,美元接近零的利率使得可换股债券及利率掉期合约等衍生产品公允值大幅降低,虽然与现金流无关,但该值计入利润表,造成利润减少。

金融“冰毒”—打包资产抵押证券(Packaged Asset Backed Securities)看上去也很诱人。不是害怕投资风险吗?好的,这种“毒品”中有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放心来买吧!如果真的相信了上面的鬼话,你就等着被别人洗劫吧。这种经过复杂设计的产品包中的资产其实是不可告人的,而且在你购买时肯定是AAA级的,并被描述得十分安全。但是,等到它到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的资产已经降到垃圾级了,“杀人”于无形。还有很多相似的产品本质上是一样的,如信用增强期限票据、打包证券信托等,只不过是名字听起来更加好听。对于这些听起来十分诱人的金融鸦片,大家要小心。

金融“福寿膏”—股权收益掉期是一种投资协议,股东在一定时期内向对方支付特定股票资产的收益,而对方向你支付现金,通常采取预付的形式。股权收益掉期不是证券,可以不受监管,无须向投资人披露。

金融“吗啡”—股票期货合约是巴林银行倒闭的罪魁祸首。巴林银行的尼克·里森被称为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里森”。

1995年,英国乃至全球金融界发生的最令人震惊的事件莫过于巴林银行的倒闭。巴林银行创建于1763年,该银行经营灵活、善于变通。20世纪初,巴林银行以其悠远的历史及可靠的信誉赢得了英国王室的信任而为其服务。作为老牌银行,巴林银行在企业投资理财业务及融资业务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同时巴林银行并不局限其业务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向海外新兴市场扩展业务,频繁活动于拉丁美洲及亚洲各地。1994年,巴林银行核心资本位列全球千家最大银行的第489位。

然而,仅在其公布1994年高达15亿美元的税前利润之后不到一年,1995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便宣布巴林银行破产,并以1英镑的象征性价格由荷兰国际集团收购。

谁又能想到,由辉煌到废墟,巴林银行的命运竟由仅28岁的交易员尼克·里森改写呢?

里森1989年由摩根士丹利银行清算部转入巴林银行工作,1992年被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总经理及首席交易员,兼交易与监管职能于一身。当年著名的“88888”错误账户便在里森的手中诞生。甚至巴林银行破产前两个月,里森还因其1994年前7个月套利获得的250万美元,在巴林银行金融成果会议上被称为巴林银行的英雄,各界同行认为他在经营日经225期货时“所向无敌”。

这场巴林银行的浩劫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从日本失去的10年开始看起。自1990年起,日本经济就在泡沫的持续影响下一直低迷。1994年年末,在新加坡进行套利交易的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自低迷中抬头,有机可乘,于是里森便自主在日本市场投入大量资金做多日经指数期货。而1995年1月18日的神户大地震造成随后几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下跌,里森蒙受巨大损失,但他并未就此收手,反而疯狂购买更巨额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妄想日经指数会按其预期上涨以挽回损失。至2月10日,里森已有55 000手日经期货加2万手日本政府债券合约空头头寸。没有最糟,只有更糟。2月23日,里森的日经期货多头及日本政府债券空头头寸已分别达到6万多手及万手,而当日日经指数收盘已降至17 885点,在高达几十倍的杠杆作用下,日经指数略微的波动都会带给里森上百万美元的损失。终于,2月24日,里森出逃,留下时值14亿美元的巨额损失,让巴林银行束手无策且孤立无援, 因为其随日经指数无限扩大的损失对任何金融机构来说,都是无法承担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