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1 沃伦·巴菲特VS乔治·索罗斯(2)

像巴菲特一样等待,像索罗斯一样行动 作者:(韩)申勇镇


1.两人的投资主体——控股公司和对冲基金

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控股公司指的是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凭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进行资本营运的一种企业形式。

作为一家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既有保险公司,也有发行报纸、杂志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子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的成分股之一,公司账面价值在美国所有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四;公司的主要特征包括位于美国南部海滨城市奥马哈的公司总部很不起眼,定期发布的财务报告通俗易懂,公司董事长长相普通,不定期公开持股调整情况,等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每年五月份召开,届时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将会聚奥马哈,聆听“股神”的教诲。股东大会也为股东们向巴菲特表示信任提供了好机会。

即使是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子公司也都保持着50%以上的自有资本收益率。1989年,受益于成本节约,收益率更是高达67%,不能不说是令人惊羡的奇迹。

从制鞋、服装等制造业企业到珠宝连锁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拥有为数众多的子公司。集团正式职工超过25万名,雇员总数在美国排第25位。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美国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拥有能带来大量现金的保险公司、大规模的股票和债券投资、控股和掌握经营权的子公司,是公司的三大支柱,被集团完全掌控的子公司正源源不断地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赚取数额巨大的利润。

对冲基金:量子基金

对冲基金(HedgeFund)指的是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投资区域和投资对象都不受当局监管。对冲基金资本投机性强,收益率高,风险也大。“对冲”原意是规避、分散风险,不过,相较分散风险,对冲基金投机性强的特征更加明显。对冲基金属于私募基金,从少数富有的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市场,具体操作时会大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追求高收益,同时风险也很大。

对冲基金针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富有投资者,通常从不超过100名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与投资者结成合伙人关系后,到百慕大等税率低的地方注册,然后开始资本运营。进行资本运作时,基金经理们使用金融杠杆原理调动数倍于本金的资本投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最终的投资规模甚至可能高达基金规模的数十倍。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是在有“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注册(位于加勒比海岸)的,资金来自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最少出资额100万~500万美元。

最近有不少人认为索罗斯的影响力正逐步下降,然而对关注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来说,索罗斯的地位仍在,其观点仍不能忽视。

2.两家公司的市值到底有多高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美国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

依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9年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净资产1140亿美元(按照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6.57计算,约合7490亿人民币),每股净资产84,487美元(A股)。以2009年6月股价为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股价高达116,455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765,097元,以巴菲特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56万股A股股票计算,其身价高达450亿美元。尽管第一季度遭受了超过15亿美元的投资损失,但是整个200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仍然获得了218亿美元的收益。

量子基金在27年里平均每年进账9亿美元

据估算,索罗斯拥有的财富约140亿美元,大概是巴菲特财产总额的1/3。在《福布斯》杂志最新发布的全球富豪榜榜单上,索罗斯排名第46位。索罗斯掌控的量子基金投资规模高达280亿美元,但收益率却一点也不低,在过去的27年里平均每年获利超过9亿美元。量子基金所有的资本金都来自于投资者,基金所雇佣的员工不超过300名。

直接比较索罗斯和巴菲特的财富没有什么意义,但很显然索罗斯的表现更加优秀。企业界常用的评价标准是平均每位员工所创造的收益,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年创造财富218亿美元,是索罗斯量子基金收益的24倍,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雇员超过25万,而索罗斯的员工不超过300名,前者人数是后者的800倍。相较而言,索罗斯更胜一筹。

3.只属于两人的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和量子基金的历史

 

◆从纺织企业到控股公司

在被沃伦·巴菲特收购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家控股公司之前,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历史可以说与美国纺织产业的历史一样悠久。伯克希尔纺织公司1806年开业,位于马萨诸塞州,哈撒韦公司1868年开业,原本也是一家纺织企业。1954年,两家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改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哈撒韦公司的初始投资者中有一位女富豪赫蒂·格林非常有名,只不过她是以臭名昭著的吝啬鬼形象而出名。

赫蒂·格林被称做“华尔街巫师”,1906年去世。按照今天的购买力计算,她去世时财富约为3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与巴菲特一样,她的财富主要来自于投资所得,而非储蓄,也就是说,“副业”是她财富的主要来源。赫蒂·格林一生生活简朴,并不奢华,也许是因为担心别人觊觎她的财富。企业创始投资者的生活态度是否影响了公司后来的所有者(巴菲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196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首次进入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巴菲特平均为每股股票支付了7美元。巴菲特购买股票时,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经理的西伯格·斯坦承诺几年以后会以每股11美元50美分的价格回购股票,然而这位经理最终却食言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中有一条叫做“握手和信用”,即双方握手之后,交易时就要守信用,据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巴菲特唯一没能遵守这一原则的一次例外)。西伯格·斯坦不愿履行承诺回购股票惹恼了巴菲特,巴菲特开始从西伯格·斯坦长子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时的董事长手中收购股票。1965年,巴菲特最终掌握了公司的经营权。在巴菲特买下整个公司之后,没有履行承诺的西伯格·斯坦和他的儿子立刻被巴菲特清除出局了。

从那之后,在巴菲特的控制之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将触角伸向美国众多历史悠久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也由一家生产和出售纺织品的实业公司转变成了投资公司,直到最后变成一家纯粹的控股公司。可以说,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巴菲特进行投资时所用的工具——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